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戏剧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为中国革命宣传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社会的特点,社会问题剧成为中国话剧的主要类型。然而社会问题剧的兴盛却引发了中国话剧的危机。危机的产生除了话剧本身的原因,社会的巨大变化也不容忽视。由于话剧创作的弊病,以及电视、电影的冲击,话剧开始备受冷落。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之下,中国的戏剧艺术家们打开了思想禁锢的枷锁,大胆革新,学习和借鉴国外戏剧的优秀理论和作品,从舞台表现形式开始,对中国话剧进行了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验,戏剧艺术家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在艺术上进行创新,描绘真实的人物和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戏剧作品。但很快,中国的小剧场话剧走向了以写实戏剧为主的发展之路。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大多数都不属于实验戏剧。从1982年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开始,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发展已有30余年,小剧场话剧推动了商业话剧的发展,大剧场话剧也在小剧场话剧的带领下重现生机。然而大剧场话剧投入高,因此大多数戏剧创作者一开始都会选择小剧场话剧作为其戏剧事业的开端,小剧场话剧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一些受欢迎的小剧场话剧逐渐进入大剧场演出,收获了不少口碑与票房,中国话剧似乎一片繁荣。但事实上,中国的小剧场话剧早已背离了实验和探索的初衷,而成为市场经济和大众娱乐的傀儡。真正的小剧场话剧只有少数人在坚持,中国小剧场话剧从先锋走向了大众。艺术作品想受到大众的关注,必定要与商业结合,而过度的商业化又会导致艺术作品艺术性的降低。进入后戏剧剧场时期,各国的戏剧家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尝试,实验性的小剧场戏剧备受关注。由于中国国情和戏剧环境的独特性,小剧场话剧始终无法真正突破戏剧剧场时期的模式,无法摆脱传统的戏剧创作方式,即使是所谓的“先锋戏剧”。中国小剧场话剧有别于西方小剧场戏剧而具有中国特色,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没有政策扶持或政策辐射范围窄,力度小。二、戏剧的教育与普及不足、区域差距大。三、缺乏创新与国际交流。对于戏剧这一舶来品,我们需要向西方戏剧学习,但也需要有自己的创造。西方戏剧敢于破除旧有公理,寻求新的更多的形式,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是我们缺少的,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希望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在形成自己特点的同时更能够突破自我,拥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