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离职行为预测模型研究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经理是上市公司的核心人物,总经理的离职对于公司业绩、企业价值、资本市场表现、战略选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现今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离职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预测总经理离职行为的相关研究却仍旧处于空白。本文在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选取五类影响总经理离职概率的核心因子,以2009年至2018年我国A股非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逻辑回归的方法,建立总经理离职行为预测模型,预测在对应观测年份上市公司总经理离职概率,并划定临界线,对该年总经理离职与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公司业绩、总经理个人特征、公司资产规模和财务杠杆、股权质押、违规处罚、外部经济环境等特征变量不但单独对总经理离职概率会产生显著影响,并且组合起来可以构建出具有区分能力和预测价值的总经理离职行为预测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和AURO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均表现良好。将样本划分为盈利组和亏损组后发现,本模型在亏损公司上的预测效果更佳。研究结果表明,公司业绩对总经理离职概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分析师EPS预测误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预期外的收益和亏损,相比于ROA而言显著性更强,预测能力更佳;总经理的在任时长对其离职概率影响显著,离职概率随着在任时长的增加先降低再上升;学历高、拥有海外背景、担任董事会成员、在股东单位任职的总经理的离职概率相对较低,而在高校任职或在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的总经理离职概率相对较高;董事会规模较小的公司总经理离职概率较高,独立董事和机构投资者对总经理离职概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小公司的总经理离职概率更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时总经理离职概率较低,而财务杠杆、股权质押、违规处罚均会显著增加总经理离职概率。本文创新性地将信用风险管理领域中个人信用评分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传统公司金融领域的总经理离职行为研究话题,开创性地建立了具有区分能力和预测价值的总经理离职行为预测模型,是总经理离职行为预测的首次实践,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除了关注前人的研究中广泛讨论的对总经理离职有显著影响的公司业绩因子、董事会特征因子等之外,同时重点讨论了总经理个人特征对总经理离职概率的影响,此为前人研究中未被足够重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总经理个人特征对总经理离职概率影响显著,对预测结果的贡献程度大,对模型效果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本预测模型对价值投资者、资本市场的短期投资者的投资交易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和预警作用。
其他文献
“十三五”规划及十九大报告中先后指出,要大力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增加直接融资在我国的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多元化发展。随着新《证券法》的正式施行,公司债券全面推行注册制,进一步加速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在公开债券市场上,债券投资者会在投资前做各种评估,以确保发行人能够按期足额地还本付息。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依据发债主体现期的经营情况和对企业未来成长情况的预期,对其信用风险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媒体报道在公司治理领域的作用愈加明显。同时,伴随着读者大众的多元化,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及监管者的关注。仅2019年全年,平均每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被媒体报道约224次。由于上市公司具有披露及时披露信息的义务,一旦公司未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极有可能会受到大量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的事前监督对于上市公司
房地产行业的良好稳定运行,既是国家解决民生问题,实现“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这一民生发展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中流砥柱。自2016年9月30日颁布以“四限”为主要内容的新政策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于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稳价格等方面的整治力度,一系列举措在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使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利润空间较以往而言有所收紧。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定位自身、防范财务风险,
大股东公司治理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干预机制是大股东公司治理的传统理论。直到2009年,有外国学者提出了退出威胁机制。这一新的治理渠道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国内关于大股东退出威胁的研究还不多。此外,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基金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有的文献通常从基金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但是部分文献并没有对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渠道进行深入挖掘,从退出威胁这一角度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降低全球能源对石油的依赖,实现汽车动力系统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当今汽车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国内实行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格外引人注目,行业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一片大好。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起步初创的发展阶段,巨额的研发投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融资难已经成为了制约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
伴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转变,市场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在全球经济环境的推动下日益发展,愈渐成熟。而机构投资者也在此期间迅速发展,规模逐渐壮大,成为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实现了股东从“用脚投票”到“用手投票”,主动创造价值的转变。机构投资者越来越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公司治理的各方各面,通过自身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一定程度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代理成本,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居于三大攻坚战之首。其中,重大风险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最核心的板块之一,在我国金融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若其发生系统性风险事件,将传染至整个金融行业,进而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银行业的监管是重中之重。要想对银行业实行有效的监管,就需要对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深入准确地了解。因此本文以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为出发点,从银行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董事会多样性对于公司绩效和管理者薪酬的影响。主要动机在于考察董事会成员特征是否影响了董事会的治理实践,从而影响了公司最终绩效和管理者薪酬激励。在公司治理中,科学地设计管理者薪酬,使得薪酬与绩效挂钩,有利于调动管理者的经营积极性,缓解委托代理问题。董事会在管理者薪酬制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董事会成员在性别、年龄、教育、专业背景、任职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即董事会多样性,会影响董事会成员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比重,在缓解就业压力、引领创新方面也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由于规模较小、经营不成熟等因素,在我国市场竞争中相对于大型企业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商业银行的贷款是中小企业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资产质量较差、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往往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往往不能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合理有效
随着租购并举的提出,住房租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租赁在未来将在我国住房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政策层面来看,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租赁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加快培育规模化、机构化的租赁企业;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运营;推进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下简称REITs)试点等。从需求端来看,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持续大规模的人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