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山帮”的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人、技术特征、作品特色三个方面的共同支撑。文章的研究也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作为一个民间匠帮组织,“香山帮”既有一位领袖性的人物,又有一册指导性的营造典籍成文。这种一脉相承的发展与“香山帮”所处的吴地背景休戚相关,其作品被归类为具有吴文化特色的建筑流派。上编第一章的内容以梳理吴文化影响下“香山帮”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勾勒出“香山帮”的营造技术在“先吴时代”、“勾吴时代”、“后吴国时代”的发展轨迹,包括“技艺滥觞期——吴越文化时期”、“技艺转型与奠定期——六朝至两宋”、“技艺的辉煌期——元明至盛清”、“技艺的式微和复兴——近当代”四个阶段。文化为孳育之壤,建筑艺术是文化的体现,技术也会受到“富而思文”的影响。并从技术特征、匠人、典籍举隅及发展趋势的角度丰富了对“香山帮”人文特征的分析。“香山帮”匠人的作品涵盖了民居、园林、寺观等不同类型。下编着意分析技术和艺术相融和、匠人和“能主之人”相契合下“香山帮”作品。“香山帮”私家园林作品,其独树一帜的特点在于从“布局擎划”到“建筑类型的多样性”,从“建筑单体的艺术性”到“空间组成的整体性”。因此,将第四章私家园林营构的技术嵌入到构园程序中,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一法多制”、“有法无式”的“香山帮”技艺特征。“香山帮”民居建筑作品,工艺成就极高但装饰手法淡雅,合乎礼制要求又极富生活意趣。研究一门技艺切不可闭门自喜,故将徽州与浙中北部地区的民居建筑引入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凸显了“香山帮”民居中“雕饰简洁、注重建筑构件的节点变化、工艺细腻、构件轻巧雅致”的技术与装饰特征。寺观建筑的营构是促进营造技艺发展的重要动因,第六章特设专题加以解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香山帮”营造技艺的精粹当推私家园林,营造技艺的精细当推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精巧当推寺观建筑。粹,园林建筑特征之纯粹;细,民居建筑做法不恃张扬专于工细;巧,吴地寺观独辟蹊径巧于营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