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侧凸畸形,约占总数的75%~80%,人群发病率约为25‰。而在侧凸类型中,单胸弯侧凸畸形是发病率最高的侧凸类型,因此它的矫治在脊柱侧凸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固定矫形系统的出现使脊柱侧凸的矫形和融合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融合节段过短可能导致矫正不足、术后失代偿等:融合节段过长又势必牺牲更多的脊柱活动度,也可能引起过度矫正、术后躯干失平衡等。目前单胸弯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融合节段的选择策略仍存在争议,选择标准亦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侧凸位置、柔韧性、上下端椎、旋转中立椎、稳定椎及融合固定椎之间的关系,探讨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手术方式及融合节段的选择策略。方法:2002年4月~2005年5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96例(Lenke IA 66例,Lenke IB 16例,Lenke IC 14例),平均年龄14.6岁(13~18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79例。采取前路手术24例,后路手术72例。上融合椎取上位的旋转中立位椎体(Neutral vertebrae,NV),一般为上端椎(Upper end vertebrae,UEV)或上端椎上一位椎体;下融合椎通过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e,LEV)、下方的旋转中立椎、稳定椎(Stable vertebrae,SV)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取下端椎、中立椎、中立椎上一位椎体或稳定椎上一位椎体。术前查站立位脊柱全长前后位、侧位,卧位左右侧屈位片,术后及随访时查站立位脊椎全长前后位、侧位片。测量冠状位Cobb角、顶椎(Apical vertebrae,AV)偏移、顶椎旋转、躯干偏移,来观察侧弯矫治及躯干平衡、失代偿情况。平均融合7.3个节段(4~10个节段),平均随访15.9个月(12个月~39个月)。结果:围手术期无脊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后胸弯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54.9°±13.6°(40°~98°)和17.6°±8.3°(3°~40°),平均矫正率68.6%±12%(54%~93%);手术前后腰弯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32.4°±10.4°(25°~69°)和10.71°±6°(0°~30°),自发矫正率为66.7%±15%(44%~100%)。手术前后躯干偏移由17.8±11.7mm(4~43mm)矫至8.9±6.7mm(0~25mm),有3例病人术后出现轻度躯干失平衡,随访两年无进一步进展。结论:1:对于柔韧性较差和(或)伴有后凸畸形的下胸弯可采取前路选择性融合。2:前路端椎到端椎的融合可获得良好的冠状位及矢状位矫形效果。3:后路手术时结合站立位上下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确定融合范围可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同时能尽量减少融合节段,保留更多的脊柱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