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市场争论及关注的焦点,企业常常会利用会计信息中需要运用到职业判断的灵活性和空间,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目的,但同时会误导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在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开始多年,广受重视,但在国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仍值得深入讨论及探索。 本文主要是基于生命周期的角度,通过现金流模型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现金流模型是利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各个生命周期时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四个不同的期限,分别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的不同特征、产生的动机、倾向于运用的手段和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结果。盈余管理主要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考虑到真实盈余管理改变的是真实的企业运营未来,成本代价高,且有不可逆反的特征,而应计盈余管理改变的是当期的会计报表,会在之后年度逐渐释放这些调整,并不影响企业经营实质,成本低,使用范围广,因此在衡量盈余管理程度时,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应计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又可以分为可操控盈余管理和不可操控盈余管理两部分,本文借用的模型是修正 Jones模型来计量可操控盈余管理的程度。选取了中国制造业的企业作为代表,实证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验证了实证结果与理论的一致性。论证发现:导入期、成长期及衰退期的盈余管理程度都比成熟阶段要高,且这三个阶段的盈余管理方向均为利于企业盈利方向的调整。其中,导入期及衰退期的盈余管理程度明显高于成熟阶段。该结果的解释原因可能是由于成熟阶段经营产生的现金流稳定,也没有巨大的投资需求,而另外三个阶段比较来看,从内部融资的难度更大,投资需求又多,从实际经营情况和动机来看都有盈余管理的倾向。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投资者辨别产生盈余操纵的环节,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错误决策可能性;有助于帮助监管方增加监管的效率,为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完善会计制度来更好的保证监管的效率以及保护信息公正;有助于帮助企业本身健康地使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更好地识别和制定管理层的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