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由于位于X染色体短臂Xp22.1上的PIG-A基因在PNH患者中发生了突变,导致了糖化磷脂酰肌醇(GPI)合成障碍,进而引起GPI锚连蛋白的缺失。其中,补体调节蛋白(如CD55、CD59)的缺失,使PNH患者的血细胞对补体超敏,易被活化补体破坏而发生溶血等临床表现。但是,PNH克隆作为一种有缺陷的良性克隆(PIG-A基因突变,GPI锚连蛋白缺失)如何在PNH患者的造血生成中占据优势,其机理却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认为,PNH患者中除了PIG-A基因突变以外,还存在另外一种致病因素,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导致PNH发病。由于PNH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密切,很多学者认为PNH发病的另外一种因素可能为异常T淋巴细胞免疫:正常造血克隆被异常T淋巴细胞抑制杀伤,而PNH克隆可以逃脱这种作用,从而获得生长生存优势。PNH患者是否确实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的异常?目前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报道很少,结果也不尽相同;同时,T淋巴细胞是否对PNH克隆及正常克隆作用不同?PNH克隆能否逃脱T淋巴细胞的抑制杀伤作用?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实验报道。 临床上对PNH的治疗多以对症为主,包括抑制溶血、输血、促造血、补充造血原料、治疗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治疗PNH溶血发作中的疗效已为临床研究所证实,但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应用易发生各种较严重并发症;同时,部分PNH患者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效果欠佳,或存在激素依赖性,此种患者成为临床治疗上的难点。自6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肝素可以在体外抑制PNH患者红细胞的溶血,但肝素在体外抑制溶血所用剂量较大,如体内应用易发生出血倾向,难以应用到临床。低分子量肝素作用与肝素相似,但对出凝血的影响较小。耐受剂量的低分子量肝素能否有效抑制PNH患者红细胞的溶血,从而减少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量? 深入研究上述问题,对加深PNH发病机制的认识,提高这种难治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1.了解PNH患者的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检测活化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T淋巴细胞分泌的负性造血调控因子(蛋白、mRNA水平)、T淋巴细胞增殖及抗肿瘤活性〗,明确PNH患者是否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 2.研究PNH患者T淋巴细胞对PNH克隆及正常克隆作用的异同及机制,探讨T淋巴细胞是否参与了PNH的发病。 3.研究低分子量肝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体外对PNH患者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为低分子量肝素抑制溶血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