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启动子基因在转录启始位点的上游区-1607bp位点额外插入鸟嘌呤G,此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能够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转录水平,可能是由于机体存在2G等位基因,从而与此区结合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转录。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启动子区-1171bp处有一单腺苷酸多态性位点,该位点的多态可以改变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水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以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的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高表达增加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赋予肿瘤细胞穿越基底膜和周围组织的能力,促使肿瘤血管生成,进而促进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本实验目的是(1)在基因水平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现象与宫颈癌易感性是否具有相关关系,能否作为预测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2)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不同基因型与侵袭性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分析60名宫颈癌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DNA中的MMP-1、MMP-3启动子区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x~2检验分析MMP-1、MMP-3两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的差异,x~2检验方法计算表示相对风险度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此分析各基因型与宫颈癌的易感性及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的1G/1G、1G/2G和2G/2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0%、23.3%、66.7%及24%、40%、36%,两组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14.431,p=0.001);1G及2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1.7%、78.3%和44%、56%,两组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16.312,p=0.000)。(2)患者及健康对照的5A/5A、5A/6A和6A/6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26.7%、71.7%及3%、35%、62%,两组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1.618,p=0.445>0.05);5A及6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5%、85%及20.5%、79.5%,两组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1.509,p=0.219>0.05)。与1G/1G基因型相比,单独的2G/2G基因型或2G/2G+1G/2G基因型均明显增加了宫颈癌患者的发病风险,它们的风险值分别为4.444(95%CI=1.633~12.100),2.842(95%CI=1.088~7.424)。6A/6A相比,单独的5A/5A基因型或5A/6A+5A/5A基因型不会增加宫颈癌的患病风险,它们的OR值为0.481(95%CI=0.048~4.776),0.645(95%CI=0.323~1.288)经R×C表的卡方检验可知,p=0.795,尚不能认为MMP-1基因型与病理分级有关联;p=0.528,尚不能认为MMP-1基因型与临床分期有关联;p=0.963,尚不能认为MMP-3基因型与病理分级有关联;p=0.448,尚不能认为MMP-3基因型与临床分期有关联。结论:(1)MMP-1基因启动子区-1607bp的1G/2G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妇女宫颈癌的易感性相关,2G等位基因能明显增加妇女患宫颈癌的风险。(2)MMP-3基因启动子区-1171bp的5A/6A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提示MMP-3基因启动子区5A/6A多态性不能作为预测中国北方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3)还不能认为MMP-1、MMP-3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宫颈癌病理分级与临床分期参数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提示与肿瘤的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