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狗獾(Meles meles)生态学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狗獾(Meles meles)隶属于哺乳纲、食肉目、鼬科、狗獾属,本属唯一种,为中小型穴居动物。狗獾为上海郊区重要的兽类区系成分,在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上海郊区曾有较丰富的兽类资源,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上海郊区适合狗獾生存的环境逐渐消失,狗獾已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保护上海郊区本上生长的狗獾,恢复狗獾在上海地区健康生存的种群,对保护上海这个特大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有重要的意义。要恢复一个濒临灭绝的种群,必须要深入了解该种群的生活习性,包括其食性、行为、繁殖、社群结构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要了解它的栖息地的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科学地采取各种措施,达到恢复其种群的目的。  为此,2006年3月至2009年4月,我们对上海郊区狗獾的分布、种群数量以及生境质量进行了实地调查,对狗獾的活动规律、食性、行为等生态学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上海市狗獾的保护与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1.狗獾的分布和密度是通过收集当地狗獾洞巢信息和调查问卷来计算的。上海狗獾的分布已退缩到本市的2个郊区,且被孤立在6个相互隔离的区域内。这几个区域分别是:奉贤西渡、奉贤庄行、松江天马山、松江佘山、松江塔港、松江南门。本研究调查了7个洞巢,并通过直接记数出洞狗獾来计算狗獾社群大小。洞巢主要位于竹林中。平均每个社群有4头狗獾。2007年上海地区狗獾(包括幼崽)数量估计约为28头。  2.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上海郊区奉贤,通过红外监视仪对狗獾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狗獾晚间出洞活动,出洞时间集中在19:00~22:00,该时间段出洞次数占总次数的72.7%。返回洞穴的时间集中在凌晨2:00~4:00,该时间段回洞次数占总数的84.5%。狗獾每晚在洞外活动持续时间平均6h。季节间的活动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秋季活动持续时间最长达8.23h,冬季活动持续时间最短为3.11h。上海郊区生活的狗獾无冬眠行为。  3.调查了狗獾洞巢的洞口朝向、洞口大小、洞口的使用情况、洞口的倾斜程度、隐蔽情况,并分析了几个因子与狗獾数量及生存状况的联系。  4.为了弄清狗獾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并采取相应措施,我们在2007年对当地农民进行狗獾对农作物破坏性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狗獾对农作物破坏程度最高的为瓜类,为8%,其次是玉米和花生、红薯,分别为5%、5%、3%,破坏程度最小的为水稻、青菜类、小麦和甘蔗。受到狗獾破坏的农户离狗獾主洞巢位置最远为750m。建议1km范围内的农户改变农作物类型,并对栖息地狗獾进行适当投喂食物。  5.依据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狗獾加以适当的保护与恢复的建议和措施。1)先要保护狗獾原有栖息地环境,必须遵循恢复生态学原则,逐步恢复破损的生态系统;2)创建各个分布区之间的生态走廊,促进狗獾的种群基因交流;3)建立以狗獾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迁地保护试验区,并实行“社区共管”的新型管理模式,从外面引入狗獾种群,以增加上海郊区狗獾的种群数量。
其他文献
裂缝普遍存在于混凝土重力坝结构中,严重影响其使用功能、耐久性及使用寿命,甚至导致大坝的整体失效。开裂是混凝土坝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研究裂缝的形成、发展过程对混凝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建在深覆盖层地基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越来越多。特别是位于西南、西北等地区的面板堆石坝大多建在砂土、砂砾石或
我国是个多山多地震的国家,山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有大量的自然边坡。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开发和基础建设的大力开展,出现很多人工新边坡,这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有效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建立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
矮岩羊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特产于我国金沙江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省巴塘县境内。2006年8月、2007年7~12月和2008年3~7月,我们在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
相比常规陆基发射,以空中发射平台空射运载火箭具有极大的优势及发展潜力.本文以三级火箭向预定轨道发射有效载荷为研究对象,在空中发射平台进行发射,利用能量法分析了载机平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探讨沿线可以利用的调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