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考察(1949-1966)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o_8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将成为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时断时续。旧中国在少数高等学校有过规模很小的研究生教育。1935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曾效仿英美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将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1950年即招收研究生,学习年限1-3年不等。1951年,采取包括保送、审查批准等办法来招收研究生。1953年,高等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明确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196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研究生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录取方式、学习年限和培养方法等都作了具体规定,表明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1962-1965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62年,我国开始正规培养3年制研究生。1963年1月,教育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以及5个附件。这些文件对招生工作、培养工作、领导与管理、待遇与分配工作以及建立研究生院等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从1950年到1965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22700多人。研究生教育为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师资和科学研究人员,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开创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从1966年开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我国研究生教育真正较大的发展,是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学位制度之后。经过2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从1978年以后这段时间来研究,而对于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却少有提及,或略微提到,本文试图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探寻它的特点,发展规律和影响。
其他文献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如何对高校教师进行合理评价,是一个困扰学校管理层和教师自身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就其本质来说
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体系。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自身能够决定商品的价格。 我国正在建设市场经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地方高校一方面要面临外部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同层次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总体而言,地方高校无论是面对外部竞争还是面对内部竞争,都有许
沿雅鲁藏布江北岸广泛分布的比马组为一套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的火山-沉积岩组合。本次工作通过对采集于汤白矿区的比马组砂岩进行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物源特征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基于学情,启发学生思维,课堂上学生及时反馈,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莫泊桑拜师》一文教学提
2017年5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其中实施“东进”战略旨在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其中,空港新城作为“
我国已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这将使我国技术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着许多机遇;但与此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水平应当提高到世贸组织所要求的程
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招生数量逐年递增。研究生招生规模已从1998年的7.25万人,增加到2006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获取空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那么,企
197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企业逐渐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乡镇集体企业和民营个体企业发展尤其迅速。在这些企业中,一家由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