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用于大脑研究的各个研究领域。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作为其中的一种已经成为现今主流的成像方法之一。由于它具有无创伤又无电离辐射的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基于功能核磁共振。功能磁共振图像主要用于考虑大脑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已经有很多研究是基于解剖结构进行,同样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对ADHD进行功能连接的研究。虽有很多研究是基于功能连接,但基于发育角度的功能连接研究却少之又少。总结前人结果,对于ADHD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三个假说分别为:前额叶功能低下假说、额叶-纹状体假说和前扣带认知功能异常假说。基于解剖结构的研究指出:在大脑的整个发育过程中,ADHD与正常被试相比存在着皮层厚度发育的延迟。于是我们假设,在大脑的发育过程中,大脑的功能连接也会随着发育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会在某一特定年龄阶段对于正常人和患者之间会出现特别明显的组间统计差异。前人的ADHD的研究由于受到样本大小的限制都不能够进行不同年龄段下的发育角度的研究。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利用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数据进行了不同年龄段分组的研究。在此大样本数据下我们将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以两年为一个年龄段组,最后一组为三年为一个年龄段,分为以下五组,分别为8~9岁、10~11岁、12~13岁、14~15岁、16~18岁。对上述的五组数据利用基于体素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计算其短程功能连接密度(lFCD)和长程功能连接密度(lrFCD)。利用双样本T检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统计所得的所有结果都经过了P值为0.005的AlphaSim校正。我们发现对于lFCD有以下结果:第一组正常控制组与ADHD患病组之间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第二组中组间差异主要出现在额中回区域,表现出ADHD比正常人具有更小的lFCD。对于第三组,在额中回区域存在着ADHD的lFCD大于正常人的lFCD,而在小脑后叶却存在着ADHD的lFCD小于正常人的lFCD。在第四组中发现在壳核区域存在着ADHD大于正常人的lFCD。在最后的第五组中组间统计分析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lFCD,在所有年龄段的组间统计分析中,年龄段为12~13岁的组间差异最为明显。同样的趋势在lrFCD中也存在,即在年龄段为12~13岁时组间统计分析差异最为明显,差异主要出现在额中回和颞上回,其余组不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实验的最终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得出在整个发育过程中ADHD的lFCD和lrFCD在12~13岁时存在着最为显著的统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