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之一。本文研究基于林相图和森林经理小班调查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对帽儿山森林景观各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选取了斑块数量、大小、优势度、丰富度、形状指数、破碎化指数等景观度量指标),共划分出25种景观斑块类型,并对研究区林木空间分布进行了随机检验。 帽儿山林场从总体上看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无法划分出基质,在各景观斑块类型中,软阔叶林在全区分布面积最大,同时也具有最高的优势度;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斑块数量呈连续性的递减趋势,面积分级较为连续,超过50%的斑块面积小于5公顷,大于50公顷的斑块大多为天然次生林斑块;各斑块类型的形状变化较大,天然次生林斑块平均形状指数明显大于人工林平均形状指数,这是因为天然林的斑块边界是自然因素催生的,体现多样性、不规则和高分维。而人工林边界则是人为的、规则的和线性的、体现低分维;这一特点也可以在卫星图像分析中得到体现。 在帽儿山林场,人类活动的强弱对景观多样性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表现一定的相关性。人类作用强弱在一定范围内起的作用较大,但不是主要因素,目前决定该林场景观空间结构的因子主要还是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其中海拔和坡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以人工林景观为主的森林景观,例如:人工红松林、人工落叶松林、人工樟子松林和人工珍混林主要分布在海拔300~500米之间山势较平缓的阳坡上,在海拔500米以上几乎没有分布。在天然次生林景观中软阔叶林在全区有大面积分布,各个海拔分布相对均匀但在山势斜缓的地势上分布较为集中。硬阔混交林和珍阔混交林主要是在海拔500米左右的斜缓坡上,白桦分布在海拔300~400米的平缓坡上柞树林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500米以上山势斜陡的阳坡和半阳坡上。 在本文中还进行了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随机性检验。林木分布格局是景观的低层次因素,即林木格局决定景观格局。在分析中发现:天然林林木分布格局大多是随机的,这与上述天然林班块的形状指数较大是一致的。 对帽儿山林场101块固定标准地的林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检验发现,对天然林而言空间格局以随机格局和均匀格局为主。集聚格局一般是由林窗引起的,而有林窗不一定都是集聚格局,但择伐过程中如果人为扩大林窗则会使随机格局变为集聚格局。在择伐设计中适当保留林窗周围的林木,一般能避免对原有空间格局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