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题,主要是想结合巴赫金的对话哲学,探讨其话语理论中“话语对话性”这一思想,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基于这三方面的认识:①对话和话语是巴赫金理论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范畴,一直受到巴赫金学界的高度关注。但话语及其对话性这个复杂的问题,国内外至今仍缺乏整体的翔实的研究。②巴赫金思考语言,始终紧紧围绕语言的使用者——说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展开来的,所以他的话语理论能够提出目前仍具前沿意义的新课题,本文将它概括为:语言的生命在话语,话语的生命在价值,价值产生于对话,对话贯穿于文化。话语的对话本质可以沿着这条线索“立体”地揭示出来。③揭示话语的普遍对话性,可望为理解巴赫金的整个对话主义思想,带来一斑知全豹的效果,为理解语言艺术的叙事手法,乃至人文话语的语言表现力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这是一项跨学科的话语哲学研究。结合对巴赫金整个对话思想发展过程的考察,探讨了对话与话语的关系,阐析了话语理论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话语对话性与话语形式(即言语体裁)的基本内容,着重论证了话语对话本质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阐明了话语理论所隐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在理论阐述的同时,从文学叙事、人文回应、体裁与语调的角度,对话语的对话性作了实例分析,并结合这些分析,澄清了目前学界对对话理论与复调理论、话语对话性与双声语这两组范畴的含混解释。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前言。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方法、任务与目的; 简要介绍了“话语”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章的主旨,是阐明话语和对话的关系。在简单介绍与本文相关的有关巴赫金对话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巴赫金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前对话、对话与后对话三个阶段这一假设,说明了“话语”思想在巴赫金对话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第三章交代了话语对话本质的行为哲学、符号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话语的三层意义结构(事物、情态、应答)、话语的三个基本特征(完成性,表情性,应答性)和话语的边界(言语主体的更替),探讨了对话语和独白语、对话性和独白性的关系。第四章是文学话语对话性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文学话语,特别是小说话语对话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语,举例分析了这种话语内部出现两个声音、两个意向的复杂情形,并从话语的外部即杂语的角度,阐述了小说话语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