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心肌代谢18F-FDG PET显像与心肌灌注99mTc-MIBI SPECT显像在评价冠心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间隔灌注/代谢反向不匹配的研究目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影响左心室的心肌灌注,而左束支传导阻滞对心肌代谢的影响尚未进行充分研究。因此本研究对冠心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的65例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肌代谢18F-FDG显像和心肌灌注99mTc-MIBI显像。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用左心室17节段划分法分别对相应节段的心肌灌注、心肌代谢,以及超声室壁运动进行评分。对所有患者以灌注正常、灌注减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以及灌注减低的不同程度分组评价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的关系,同时评价反向不匹配评分与心电图QRS间期的关系,以及反向不匹配评分与超声室壁运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间隔的心肌灌注与心肌代谢的反向不匹配约占56.9%。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没有前降支病变的患者,间隔的反向不匹配是100%。在冠状动脉造影前降支狭窄而前壁/间隔灌注正常的患者,间隔的反向不匹配是50%。在前降支狭窄而前壁/间隔灌注减低的患者,间隔的反向不匹配是54%。在心肌灌注正常的患者,间隔反向不匹配是82.8%,而在心肌灌注异常的患者间隔反向不匹配是36.1%。间隔反向不匹配比例在前降支供血区域高于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间隔的反向不匹配在轻到中度灌注缺损患者是60%,而在重度灌注异常到缺损患者是6.25%。间隔的反向不匹配评分与QRS间期负相关(r=-0.371,p=0.005),而其余室壁的反向不匹配评分与QRS间期相关性无统计学的意义。各室壁的反向不匹配评分与超声室壁运动评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间隔灌注/代谢反向不匹配是其主要的特征。间隔反向不匹配评分与心电图QRS间期呈负相关关系。第二部分小型猪胸腔镜下微创植入新型Ameroid环致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Ameroid缩窄环植入冠状动脉后完全闭塞时间短,不利于形成冬眠心肌,模型均一性差。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新型动脉缩窄环,其能够易于安放,且安放后对冠状动脉影响小,且便于术后随访和观察。为此,本实验评价新型Ameroid缩窄环建立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有效性。方法:18只中华小型猪(25±5Kg)分为2组,新型Ameroid缩窄环组(n=12)和对照组(n=6)。实验组通过微创胸腔镜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植入新型Ameroid缩窄环,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方法只游离不套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4周行PET/CT及SPECT检测心肌葡萄糖代谢以及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回旋支狭窄情况,心脏超声在术前和术后4周检测心功能。结果: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变化,实验组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是31.9±6.7ml,术后4周为42.8±15.5ml。术后4周与术前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增加(p<0.05)。实验组术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是8.8±2.8ml,术后4周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是13.7±9.3ml(p=ns)。实验组术前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是23.9±7.0ml,实验组术后4周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是29.0±8.2ml(p=ns)。实验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8.9±13.3%,术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9.8±9.0%(p=ns)。对照组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是44.6±20.5ml,术后4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是36.3±6.5ml(p=ns)。对照组术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是10.2±1.9ml,术后4周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是8.4±1.5ml(p=ns)。对照组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术前是23.7±7.8ml,术后4周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是27.9±5.6ml(p=ns)。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为69.0±5.8%,术后4周为76.7±3.9%(p=ns)。实验组术后4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狭窄程度为80±7.1%。术后4周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代谢显像显示,实验组每只均有心肌存活,存活心肌的面积为9±4.8%。而对照组的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代谢显像均正常。结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植入新型Ameroid缩窄环,4周后心功能未见明显改变,外侧壁心肌血流灌注减低,而心肌代谢正常,表明心肌存活。推测新型Ameroid缩窄环可以成功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