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以及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这一具体情况为各种公共危机的产生和爆发提供了新的诱因和条件,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无论是年初的冰雪灾害、还是“4.28”山东旅客列车相撞事故、以及“5.12”汶川地震等事件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破坏。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要求在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单一的政府主体自身也存在着问题,随着公民社会、第三部门等的兴起,非政府主体在自身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积极要求参与到危机管理的应对中去。这些都迫切地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实现政府、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以及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并在管理结构中明确相应的权利、能力和责任,在利益与价值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形成一种权责对等、相互依赖、上下联动、协同应对的关系。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首先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危机”、“危机管理”、“多元主体”进行界定,然后介绍了当前危机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多元主体合作机制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危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阐述了危机管理主体的格局变化,分析了多元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对理论基础的阐述以及国外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合作的经验总结,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要求,为多元主体合作提供合理性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政府内部主体之间、政府主体与非政府主体之间以及非政府主体自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分别从法律保障体系、组织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社会资本等角度来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