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身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4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变革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教师身份和身份建构是理解教师对改革的体验和回应的重要视角。在我国学前教育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采用意义阐释取向的质性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的策略,选取了11名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作为研究参与者,从宏观(公共叙述),中观(学校情境)和微观(个体)三个层面,考察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如何理解和建构其教师身份的过程。本研究有如下主要发现:研究一通过对比公共叙述中教师身份的期望和教师个体的身份隐喻,旨在探讨宏观语境如何影响幼儿园教师身份的建构。第一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上海颁布的关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文本和专家话语进行了历史梳理,探讨了公共叙述对幼儿园教师身份期望的转变。研究发现,随着课程模式的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学科本位向“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转变,公共叙述对教师身份的期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变化:在师生关系方面表现为从知识传授者向“平等中的首席”的转变;在课程实施方面,体现出课程创生取向,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强调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研究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在教师发展方面,重视教师文化对于改革和教师发展的作用,鼓励打破“单兵作战”的工作模式,培育同侪共济的协作文化,通过交流合作,共享和创生教师共同体知识。第二部分考察了幼儿园教师身份的隐喻。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主要从对幼儿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师生关系和学前教育目的等维度对教师身份进行隐喻性阐述。本研究基于教育哲学的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身份隐喻体现出三种取向:传统教师观视野下“作为榜样的教师”、儿童中心取向“作为养育者的教师”、存在主义取向“作为心灵唤醒者的教师”。研究二从社会文化和能动理论视角,探讨了课程改革中教师身份、能动性和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课程改革如何通过学校这一中介对幼儿园教师身份的建构发挥影响,以及幼儿园教师在与情境因素互动过程中身份的能动表现。首先,研究发现:课程改革对幼儿园教师身份的影响渗透在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本研究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非教育教学工作(督导评估、教师考评)和教师发展工作(教研和科研)的感知上。课程改革通过学校这一中介对幼儿园教师身份的建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当前管理主义导向的督导评估制度致使教师工作普遍呈现出强化的倾向,但遵从表现主义文化的学校的幼儿园教师受到更多来自于繁重的行政事务、文本工作、工具性考评和非专业化的教科研活动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教师的职业热情,限制了专业自主性的发挥;而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学校通过减少非教学工作、提供过程性支持、通过团队协同发展、开展促进教育教学改善的教科研活动,为教师赋权增能,从而为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和积极的教师身份的建构提供了支持性条件。其次,研究发现:不同学校情境中的幼儿园教师呈现出四种身份表现:忠实的追随者、保守的顺从者(包括边缘型顺从者和消退型顺从者)、积极的调适者以及自我创作者。忠实的追随者根据改革情境中学校的各项规定和要求,采取积极的行动,主要依据外部标准来衡量成功。保守的顺从者受到学校情境因素的制约,对待学校规定,采取服从的态度。这一类型的身份中还包括两种亚身份类型:边缘型顺从者和消退型顺从者。前者表现为职业定位模糊和效能感微弱,后者则体现为职业发展动机和职业热情的消减。积极的调适者在受到学校限制性因素的影响时,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调节情绪、参与校外研修的方式来坚持实践自己的职业理想。自我创作者拥有清晰的身份定位、明确的价值观以及职业使命感,不再受制于环境的要求和期望,而是依据内在标准对自我发展进行反思和行动。研究表明,学校是幼儿园教师体验政策,并对政策要求作出回应的重要中介。学校情境既能促使能动性发挥作用,也能制约教师的能动性,这一过程还与其他个体因素,如职业动机、效能感、自主发展能力和情绪密切相关。最后,研究三从叙事的视角,探究个体在生命历程中如何建构作为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并明晰了影响幼儿园教师身份建构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微观因素:个体心理因素(职业动机、职业定位、自主发展能力、效能感和情绪)、父母等长辈、受教经历中重要他人的影响;中观因素:园长的领导风格、与孩子、同事、家长的互动经历、校内校外的专业发展活动;宏观因素: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育管理制度。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身份建构是个人生命史、专业背景和外部政治环境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塑造的过程。从整体研究来看: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公共叙述中对幼儿园教师身份的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强有力地影响了教师对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接受。在本研究中,所有参与者都认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关爱、尊重、理解、倾听、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等是她们对此的具体阐释。从身份隐喻的表述也可以看出,与幼儿的关系性身份是幼儿园教师理解身份的重要维度。此外,公共叙述中期望的幼儿园教师身份是多元的,但在实践层面,由于幼儿园教师个体因素(如职业动机、专业能力、能动性等)和学校环境(如管理主义的领导方式、缺乏足够的过程性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并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实现所有的身份要求。通过分析不同学校情境中幼儿园教师身份建构的过程,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感知和教师身份表现的差异是学校情境因素、职业动机和自主发展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利的学校情境中,无论当初是出于内在动机还是因为外在因素从事了幼儿园教师这份职业,具有较强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师,都能增强实现职业定位的动机。而当教师面对不利的学校因素时,具有不同职业动机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师在对职业定位的协商上表现出差异。职业动机同为内在动机的教师,如果自主发展的意识弱,则会动摇对原有的职业定位的坚持,会在只是把职业当成工作,减少情感的投入,与实现自我价值之间徘徊。而具有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师会通过提升专业能力、调节情绪、拓展专业支持的途径等方式坚守自己的专业理想。因外在因素而选择该职业的教师则更多地受制于学校因素的消极影响,不仅对实现原有职业定位的动机减弱,且自主发展的动机也较弱。最后,教师个体经验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更为深层次的作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动机、职业定位、职业承诺和能动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健全教师负担管理体系,提供教师减负制度保障;实践变革型领导,培育以发展为导向的学校文化;以叙事写作促进反思,提升教师身份建构的能力。
其他文献
第一章 远处转移与非远处转移肺腺癌的分子图谱分析目的:了解肺癌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对于预测和降低复发率至关重要,通过肿瘤的全基因组分析为肺腺癌转移的发病机制和分子诊断提供新的途径。方法:215名符合条件的肺腺癌患者被纳入研究,从这些患者的原发肿瘤的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FFPE)样品中提取DNA。基于二代测序,使用覆盖肺癌相关驱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全面分子分析。通过分析肿瘤基因改变,探讨有或无远处
光学和光子学的研究要点之一是探索新颖的光学现象和效应,并揭示其背后的光学原理,进而实现光场调控。近年来,许多研究将量子体系或凝聚态物理中的概念——拓扑(Topology)和非厄米(Non-Hermitian)扩展到光学体系中,发现了很多奇异的光学现象。类比固体物理的能带理论,周期光学结构中的能带同样呈现出拓扑非平庸相,即光子波函数在整条能带上体现出来的全局拓扑特性。由此兴起的拓扑光子学领域,揭示光
二氧化碳(CO2)与甲烷(CH4)作为最主要的两种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90%以上,将二者回收利用对于解决温室气体带来的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CH4-CO2重整反应在消减两种温室气体的同时,能够产生H2和CO,是重要的转化CH4和CO2方法。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是一种介于热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之间的放电等离子体,电子密度高,气体温度低,用于CH4-CO2重整反应具有能量效率高、反应条件温
过去几十年我国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成绩举世瞩目,但也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盲目扩张和紊乱失序的土地开发导致了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失衡,使得城市活力不断消解与丧失。习总书记指出“城市是生命体和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并善待城市。”活力是城市存在和延续的动力源泉。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背景下,城市空间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场域,城市活力是城市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人地关系互动为核心的土地综合开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飞行器的动力装置,其系统模型通常有着高度的非线性和复杂性,难以用简单的线性系统对其进行准确描述,这给以最优控制为目的的控制器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线性变参数(Linear Parameter Varying,LPV)系统常被看作是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它可以捕捉到发动机系统的更多非线性特征,另一方面还可以适用成熟的线性系统理论开展研究。利用LPV系统描述航空发动机动
拱胀是戈壁盐渍土地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一种特殊的病害形式,热和盐的作用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膨胀及损伤的直接原因。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在温度和盐分作用下,发生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改变了胶凝材料的组成成分和孔隙结构,使得水泥稳定碎石的击实特性、力学特性、变形特性、应力状态受到影响。论文拟采取现场调查、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宏细微观的角度,系统地开展热-盐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基
土壤拥有地球上最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至关重要。微生物分解凋落物中有机物并将养分归还土壤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换,为深入认识和预测其在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联度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空间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缺乏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并且在已开展的研究中绝大多数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这增加了筛选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凋落
时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稀缺资源,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决策和行为。在营销实践中,营销人员也常常采用各种与时间相关的策略影响消费者行为。从一个新的视角和维度来了解和掌握目标市场,对企业制定差异化营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有别于现有研究的“时间”构念,时间导向反映了个体在心理上对时间感知的方向性,强调其将注意力资源投入到对时间感知上的程度。在营销学研究领域内,时间导向的情境启动效应研究仍需探索。
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以妊娠高血压为特征的疾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PE患者子代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该病会导致神经退行性变、认知改变、严重智力迟钝、学习和行为问题以及运动障碍等。新生儿HIE涉及血液供氧减少和脑血流量减少,这2个过程会导致胚胎神经元立即死亡(坏死),或神经元出现细胞延迟死亡(
目的:探索苦荞醋饮联合沙棘醋饮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斑马鱼幼鱼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苦荞醋饮联合沙棘醋饮对高胆固醇饮食诱导斑马鱼幼鱼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将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胆固醇饮食组、苦荞醋饮组、沙棘醋饮组、苦荞醋饮联合沙棘醋饮组,每组100条幼鱼,对照组给与标准普通饲料,高胆固醇饮食组给与高胆固醇饲料,其余组喂食高胆固醇饲料的同时给与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