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为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指导。方法: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血液内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共194例,以真菌感染者97例作为病例组,以无真菌感染者97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例的年龄、基础疾病、抗生素使用情况、粒细胞缺乏时间、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等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中,临床诊断63例,占64.9%,拟诊断30例,占30.9%,确诊4例,均为真菌血症,占4.2%,上述血液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57.7%(56/97)。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78.3%(76/97),症状及体征均缺乏特异性。有26例肺部真菌感染,胸部CT有相对特异性改变,以双肺多发结节伴斑片状高密度影为主,占50%(13/26),其中伴空洞1例,伴磨玻璃样变1例。19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住院期间共送检血培养+药敏标本692份,检出52株菌株(细菌48株、真菌4株),血培养阳性率约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中,年龄、原发病是否缓解、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这五个影响因素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疾病未缓解(P=0.012,OR=2.904)、粒细胞缺乏时间≥7天(P=0.000,OR=3.938)、使用糖皮质激素≥5d(P=0.005,OR=3.174)、使用广谱抗生素≥7d(P=0.004,OR=2.730)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以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为主,真菌感染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同。微生物学是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但血培养阳性率及真菌检出率低,IFD的确诊率不高,临床多为临床诊断,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2.原发疾病未缓解、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长、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是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工作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粒细胞缺乏时间,合理运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这是减少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