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新型纳米生物传感器用于肿瘤细胞成像及治疗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hacmacy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是导致全球人类非正常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早期发现癌症可以显著降低癌症死亡率并挽救生命。肿瘤生物标志物涵盖广泛的生物分子,其包括核酸、蛋白质、蛋白激酶、糖、小代谢物甚至于整个肿瘤细胞,这些生物分子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风险评估、筛选、鉴别诊断、预后的判定、对治疗的响应预测以及疾病进展的监控等方面。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的所有阶段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科学家们已经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探索用于检测疾病早期症兆的新技术。近年来,随着界面修饰技术、纳米技术、分子组装技术和分子识别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发出多种检测技术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在这些技术中,荧光检测技术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准确、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以及安全无毒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在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识别元件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其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因此想要对目标分析物进行迅速高灵敏度检测,识别元件的选择对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至关重要。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识别元件中,多肽和核酸适配体可以通过人工编程调控合成或者从肽文库以及指数富集配体的系统进化(SELEX)来筛选等方式获得,此外,多肽和核酸适配体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修饰,特异性高等优势而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青睐,它们被广泛用于构建各种各样的生物传感器来检测各种目标分析物,比如蛋白质、酶、抗体、DNA和金属离子等。然而,利用多肽和核酸构建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在细胞或活体成像,疾病诊断尤其是癌症的治疗方面依然存在的巨大挑战。本文旨在探索利用多肽和核酸适配体独特的生物识别能力与纳米材料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迅速实时、灵敏、高选择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生物传感新方法,以期待能够实现细胞水平上的癌症实时诊断以及治疗。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基于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可激活多色纳米传感器,用于多重原位检测活细胞内多肽-蛋白质相互作用。该方法利用了肽的高度特异性识别能力和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NPs)的超高荧光淬灭特性。在我们的设计中,用于识别不同细胞内蛋白质靶标的荧光团标记的多种肽探针通过和PDANPs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组装到PDANPs上,导致多肽探针的荧光显著淬灭。当靶蛋白的存在时,多肽探针通过肽与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导致其脱离PDANPs表面,荧光恢复,从而实现多肽-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检测。以三种肿瘤相关蛋白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受体(EGFR),溶酶体蛋白跨膜4β(LAPTM4B)和细胞周期蛋白A2(CA2))及其多肽受体相互作用作为模型,我们证明了三色纳米传感器不仅可以作为快速、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用于同时定量检测EGFR、溶LAPTM4B)和CA2),而且其还可实现细胞内多肽-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原位成像分析。此外,该三色纳米传感器可以有效地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以及筛选活细胞内多肽-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剂。我们所构建的纳米传感器可为活细胞内多肽-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多种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同时检测和成像分析提供有一种新策略。2.利用肽的高特异性识别能力和PDANPs的荧光猝灭能力,我们构建了一种四色荧光纳米探针用于活细胞中多种肿瘤相关蛋白酶的检测和成像分析。在该方法中,四种分别标有不同荧光基团的多肽底物探针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附在PDANP表面上,形成纳米探针。此时,PDANPs与荧光基团相互靠近并发生纳米表面共振能量转移,荧光被淬灭。当目标蛋白酶存在时,它们选择性切割多肽底物探针,使得相应的荧光基团脱离PDANPs表面,阻断纳米表面能量转移,导致荧光恢复,从而实现对四种目标蛋白酶的定量检测及成像分析。以两种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和MMP-7,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 PA)和组织蛋白酶B(CTB)为模型分析物,该纳米探针不仅能同时选择性和高灵敏检测溶液中四种蛋白酶,而且还能实时检测和成像分析细胞内的蛋白酶。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u PA、MMP-2、CTB和MMP-7的检测限分别为156.4 pg/m L、0.6 pg/m L和MMP-7检测限为0.7 pg/m L。此外,该纳米探针还区分选择性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实时检测细胞内蛋白质表达变化以及原位筛选蛋白酶抑制剂,有望用于肿瘤早期诊断。3.利用金纳米棒(Au NRs)的高DNA负载能力和荧光猝灭能力,我们构建了一种多重刺激响应的DNAzyme纳米马达用于活细胞内mi RNA信号放大成像分析和增强药物可控释放协同治疗肿瘤细胞。在该方法中,三种不同肿瘤相关的mi RNA作为DNAzyme纳米马达的引发剂,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作用与锁链DNA杂交将DNAzyme链置换出来,在辅助因子Mg2+的作用下,置换出来的DNAzyme链切割具有切割位点的发夹底物探针,其中发夹底物探针的一端通过Au-S键与Au NRs结合,另外一端则修饰荧光基团。当发夹底物探针被切割后,标记有荧光基团的DNA片段脱离Au NR表面从而导致荧光恢复。与此同时,当DNAzymes切断一发夹底物探针后,DNAzyme会释放出来,然后与Au NR上的另一底物探针杂交并切割该底物探针,从而使DNAzyme沿着Au NR表面的三维轨道上自动行走并不断切割发夹底物探针,从而实现荧光信号放大,进而提高mi RNA的检测灵敏度。与此同时,由于发夹底物探针茎结构上的CG碱基序列嵌入了抗癌药物阿霉素(DOX),所以底物探针被DNAzyme切割后,DOX被释放出来,从而实现药物的选择性释放,并用于杀死肿瘤细胞。此外,由于Au NR具有优越的光热性能,Au NRs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能够产生热量,杀死肿瘤细胞,从而增强治疗效果。以mi RNA-21,mi RNA-141和let-7d作为引发剂,我们不仅在溶液体系中验证了该纳米马达可以对三种mi RNA的响应以及三种mi RNA刺激增强药物释放,而且还将该纳米马达成功用于活细胞内mi RNA的成像分析以及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这种多重刺激响应的DNAzyme纳米马达不仅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策略,而且能够扩大DNA纳米机器在细胞或活体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合成工艺及表征仪器的更新换代合成化学已经成为化学领域的热点及前沿阵地。回顾过去,精准合成一直是合成化学领域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内外合成学家提出与发展了多种合成方法,其中过渡金属配位催化导向活化是目前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策略。由于传统的过渡金属配位催化导向活化经历配位--活化(导向)--离去的催化过程,导致其难以实现多重定位活化(串联活化),仍然无法突破某些复杂有机分子高产
硅酸亚铁锂(Li2FeSi O4)正极材料因其结构稳定、原料广泛、环境友好、高能量密度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受到了锂离子电池行业界的广泛关注,而正极材料又是锂离子电池比容量上限的影响因素,其性能的好坏决定了电池的价值。此外,硅和铁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这就使得硅酸亚铁锂的大规模生产成为了可能。在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LiFePO4)已经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缺点,磷酸铁锂在放电后期放电曲线与工作平台曲
芳基脲类化合物是一种小分子多激酶抑制剂,在医药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以脲基为药效基团的典型代表的上市药物,主要用于癌症晚期不能用手术切除患者的药物治疗。本课题组前期自行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芳基脲类化合物,通过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一个喹唑啉基双芳基脲衍生物8g在膀胱癌细胞模型中具有极佳的增殖抑制活性,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对化合物8
基于先导化合物的分子改造是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萘酰亚胺类衍生物因其特殊的刚性平面结构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备受关注。以氨萘非特为代表的许多萘酰亚胺衍生物都进入了临床研究,但因毒副作用、溶解度和耐药性等问题未能上市。氨萘非特在体内易被N-乙酰转移酶2(NAT2)代谢成有毒衍生物N-乙酰基-氨萘非特是其产生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改造氨萘非特萘酰亚胺环的3位芳基胺可能是研究真正适合临床用药的分子
化疗以其独特的临床治疗效果,成为当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其严重的毒副性及其耐药性也限制了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广泛应用,尤其是为了克服临床上较为广泛使用的铂类药物的毒副性及耐药性,更多铂类和非铂类金属基化合物被合成与研究。但经近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未能成功研究获得有效克服铂类药物缺点的金属基化合物。研究证实,前药及纳米药物成为有效克服化疗药物毒副性等缺点的方法之一,尤其是自组装纳米化合物不仅具备一般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化石能源的严重消耗,从而进一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益恶劣以及能源短缺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绿色、可再生的新能源来代替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是当务之急。此时,高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环境友好和低成本的锂硫电池孕育而生。然而,锂硫电池中的“穿梭效应”,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磷化物等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可是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当中,大量的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被大量的消耗,这不仅严重的威胁到了未来人类的发展,而且随之也带来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因其污染小、无记忆效应、较高的能量密度等优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仍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成本高,容易热失控、容量低等,制约其在其他领
样品制备是分析复杂样品(如环境、生物、药物或食品样品)过程中最关键和最困难的部分。当复杂样品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干扰物,或者目标分析物存在痕量或超痕量水平时,直接分析样品是不实际的,缺乏选择性和灵敏度较低。选择适当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消除干扰物质的影响,来提高分析方法学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而且也可以预防损害分析仪器。磁固相萃取(MSPE)是一种创新型的固相萃取(SPE)技术,在样品前处理技术中受到相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成为时代大先生,需要教师不断强化师生对话实践。由发展对话关系、察觉对话需求、具象对话事件、明确对话问题、创设对话环境、寻找对话证据、达成对话共识、优化对话体验等环节构成的应和师生对话路径,注重师生对话元素的“一唱一和,相互呼应”,具有双向考量、闭环设计、动态调控等特质,突出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开展秉持善意和敬畏的理性探问,建立师生生命关联,以一种直觉的、审美的和意义的对话方式
目前,多孔型金属-有机配合物因其具有可调的孔径、大的比表面积、多样化的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离子通道、催化、化学传感和药物传递等不同领域。因此,研究合成出高性能和多功能性的多孔金属-有机配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有机配体二(3-(2-吡啶基)-(5-1H-1,2,4-三氮唑基))甲烷、联(5-乙酰氨基-4H-1,2,4-三氮唑)和二(4-乙酰氨基)-(5-1H-1,2,4-三氮唑基))甲烷为原料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