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感染是指在人际交互的过程中,一方的情绪状态被另一方接收并产生相似情绪体验的现象。虽然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期就有了关于情绪感染的相关记载,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们才开始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情绪感染与共情、情绪启动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情绪感染的性别差异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果,而且目前的研究大多针对阈上刺激引发的情绪感染,对于阈下刺激引发的情绪感染现象研究较少。根据现有的文献,目前存在两种假说对情绪感染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模仿-反馈假说和社会比较假说。模仿-反馈假说认为: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个体倾向于自动的和持续的模仿、同步自己与他人的动作,通过这些同步的模仿和反馈,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受到影响,由此,个体倾向于随时“捕捉”他人的情绪,从而发生情绪感染。社会比较假说则认为: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个体首先会对他人进行一个整体的判断,如果个体感知到与他人的相似性,则进行相似性检验,从而使自身的情绪趋同于他人,产生情绪感染;如果个体感知到与他人的相异性,则进行相异性检验,从而产生异化效应,使自己的情绪背离他人。愤怒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之一,研究显示愤怒与个体的抑郁、焦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愤怒情绪感染在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愤怒情绪感染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愤怒情绪感染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更好的检验阈上、阂下刺激条件下,愤怒情绪感染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并试图整合情绪感染的两种假说,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随机选取14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两个实验,使用量表评定法对愤怒情绪感染进行了研究。实验一采用2(性别:男、女)×2(呈现时间:阈上呈现、阈下呈现)两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了不同呈现时间条件下,愤怒情绪感染性别差异的表现;实验二采用2(被试与愤怒表达主体性别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是否诱发相似性比较:诱发、不诱发)两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了性别一致性与相似性比较对愤怒情绪感染的交互影响。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无论是愤怒情绪面孔还是愤怒情绪表达视频,都能够使被试产生显著的愤怒情绪感染效应。(2)阈上呈现愤怒情绪面孔所引起的愤怒情绪感染效应显著高于阈下呈现愤怒情绪面孔所引起的愤怒情绪感染效应。(3)不同刺激呈现时间条件下,愤怒情绪感染的性别差异有不同的表现:阈上呈现愤怒情绪面孔条件下,男性的愤怒情绪感染程度要显著高于女性;阈下呈现愤怒情绪面孔条件下,男女的愤怒情绪感染程度没有显著差异。(4)被试与愤怒表达主体性别一致条件下所产生的愤怒情绪感染程度要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是否诱发被试的相似性比较对愤怒情绪感染的影响差异不显著。(5)诱发相似性比较条件下,性别一致组所产生的愤怒情绪感染效应要显著高于性别不一致组所产生的愤怒情绪感染效应。不诱发相似性比较条件下,两者差异不显著,但是依然存在愤怒情绪感染现象。性别一致条件下,诱发相似性比较组所产生的情绪感染程度要显著高于不诱发相似性比较组;性别不一致条件下,诱发相似性比较组所产生的情绪感染程度要显著低于不诱发相似性比较组。(6)情绪感染是模仿-反馈假说和社会比较假说共同作用的结果:模仿-反馈假说是情绪感染的基础,社会比较假说中的同化效应和异化效应对情绪感染的程度起着放大或缩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