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4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因病突然去世,由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接替担任美国第三十三任总统,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完全结束,亚洲战场上的战火还在继续。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石油资源,更加棘手的问题是复苏欧洲经济更是需要大量的石油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能源,当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时候,杜鲁门政府是怎样运用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面对中东地区的石油潜力美国政府为此实施了什么样的石油政策来保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特权?美国石油公司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挤进中东地区并获得开采石油资源的特权呢?当沙特阿拉伯要求“五五均分”石油利益、伊朗要求石油国有化的时候,美国政府又是什么反应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专门研究杜鲁门政府时期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并不多见,一般是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及美国石油安全体系这一类的著作中对杜鲁门时期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有所涉略,但大部分是只言片语、简单提及,材料比较零散。国外学者对于这一时期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的研究相对要丰富些,在一些著作中能见到相关的研究,但是写作的角度不同,致使文章见解各异。笔者通过研究和整理杜鲁门时期国外的原始档案、国会文件、会议备忘录和总统日记等原始资料。并结合西方学术界近年出版的相关论著及当事者回忆录,试图深入探讨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杜鲁门政府之前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这部分写作首先就中东石油对美国的重要性进行简单分析。其次概括了杜鲁门政府以前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杜鲁门政府以前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主要是力求与英国“合作”的方针,由于英国是最早进入中东地区获取石油资源的国家,再加上当时美国势力薄弱,所以,美国要想在中东地区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与英国“合作”。在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英美两国在在中东地区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表面上是谦和有逊,实际上暗暗较劲争夺中东的石油开采权,双方均虎视眈眈的盯住中东这个资源丰富的地区。到了四十年代,在中东地区美国最终取得了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杜鲁门政府前期“排英抑苏”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这部分内容深入剖析杜鲁门政府如何逐步攫取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开采权。首先,杜鲁门政府为了“排挤”英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特权,为建立新的中东石油秩序做出了不懈努力,例如继续延用罗斯福政府时期对中东的“半球”石油外交政策,保障中东的石油供应给西欧。排挤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力,将英国逐出中东地区。其次,为了“重塑”中东石油新秩序,遏制苏联在中东的扩张和共产主义在中东的影响。最后,美国政府帮助美国石油公司进入中东地区,废除国际上对美国石油公司不利的条约和法令。主要是通过美国外交上的努力打破《红线协定》对美国石油公司的“限制”。这些均是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的重大战略目标,勾勒出杜鲁门时期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的蓝图。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杜鲁门政府后期的石油外交政策。这一部分首先论述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运动中杜鲁门政府对沙特的“拉拢”,当沙特提出效仿墨西哥国家实行石油利润“五五均分”原则,美国国务院选择暂时牺牲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来满足沙特这个产油国的要求。其次阐述了伊朗国家要是实施石油国有化,这也是美国在中东地区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文中描述了美国面对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做出的一系列反应,一开始时,美国是有限的支持伊朗国家石油国有化,督促英国做出让步,即美国在有限的军事资源条件下维护和捍卫西方的利益。随着事态的发展美国担心石油国有化运动会影响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美国转变政策采取全面反对政策,联合英国共同策划推翻蘑萨台政权的计划。最终,以摩萨台政权被推翻为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终结标志,为了消减英国对中东地区的影响,美国提议组成石油财团共同开发伊朗石油资源,美国在英伊石油争端事件中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石油财团在伊朗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在中东的地位一去不复返。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影响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政策的因素。影响杜鲁门政府时期制定石油外交政策的因素主要由三个:一个就是西欧盟国的因素,战后盟国对石油的需求构成了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政策的主要因素。另外一个就是国内石油财团的因素,美国的石油外交政策主要是依靠石油公司这种私人力量来保护和促进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国家利益。第三是中东地区国家的局势也影响着美国的石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以,美国为了保存西半球的石油储备,促进提高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让五个美国主要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利益都处在中东地区。美国政府依靠私人石油公司保护和促进在国外石油生产方面美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依靠石油公司提升了美国对于确保中东安全和稳定的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此外,还有苏、英两国对美国制定中东石油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冷战背景下,遏制苏联的扩张是美国对中东的石油外交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到的首要问题,特别是限制苏联在石油方面向中东地区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