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铭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慈铭(1830-1894),字爱伯,一字莼客,晚号越缦,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他淹通经史,以诗为能,所作以积四十年而成的日记为最著。另有《白华绛跗阁诗》、《杏花香雪斋诗》、《越缦堂文集》、《湖塘林馆骈体文》、《霞川花隐词》、《萝庵游赏小志》以及读史札记等,是一代文史大家。李慈铭在文化史上曾是一个相当有影响的人物:他是晚清旧诗坛上的代表人物,骈体文享有盛名,在学术上特别在史学上也有所作为。今天的学术界引证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颇不少,但很少有人评论读书记的得失,遑论对他各方面成就的全面认定,即使他的生平事迹,也缺少一个较详尽的描述。他的《越缦堂日记》篇幅巨大,积累了不少的社会生活史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社会生活史研究,亦顺理成章。另外,李慈铭生前的声名显赫和死后影响的日渐缩小,也是我们深入研究的动力之一。本论文的框架是:先叙述李慈铭的生平事迹,而后分论他的学术观点与学术成就、诗学理论与诗作、古文批评与创作,最后作一个家居时期的日常文学生活研究。首先叙述李慈铭的生平事迹。多年来关于李慈铭的生平关注不多,因此论述他的学术观点和文学理论时缺少确定的背景。知人论世,该章以洋洋五百余万字的《越缦堂日记》为基础,在通读三次后,旁参其他史料,完成对李慈铭生平的较详尽之描绘。关于李慈铭的学术观和学术成就,是一个极为必要的话题。由于李慈铭终生在汉学与宋学的圈子里打转,本文因此先行考察汉学与宋学的异同,并以客观性和去道德化为标准,检讨了清代汉宋的对峙。在此基础上审视李慈铭的学术观,可以见出:李慈铭较赞同客观性,但对去道德化根本未尝领会。他不仅未曾经受西学的洗礼,连乾嘉学派的精髓都没有了解。但他的经说有意义,尽管也未曾贯彻客观化的学术规范。他的史学可以说相当有成就,足以作为一位史学家留在中国史学史上。自评和他评都以为李慈铭最大的成就在于诗。经研究,本文指出:李慈铭诗学的主旨“陶冶古人,自成面目”并无太多新意,可珍贵的是他一些旁枝斜出的思想灵光。至于他的诗,体裁多样,反映面也较宽阔,时得明秀之神韵,但也暴露出太圆熟、不能自成一家的缺陷。他得诗之大而不能得其深,得其广而不能得其独。在此基础上,再来看李慈铭的古文理论与创作,可能会有新的评价。他的古文理论基本上由具体批评构成,能够具体地处理各种文学现象,但缺少一以贯之的理论脉络。他的古文创作值得尊敬,有几篇文章能发前人所未发。从浩瀚的原始史料中探寻旧日的日常生活,是当今史学界一个新的取向,已有人在此方面作出了可喜的努力。本文以李慈铭青年家居时的日记为基础,探寻了他的日常文学生活,相信对认识古代文人的文学生活有着相当的典型意义。李慈铭身处时代急剧变化的关节,却对三千年来之大变局无甚体会,在学术和文学思想上固守传统格局,偶有天才灵光,但更为时代所限。诗文创作有相当成就,但难臻大家境界。他是时代转型期一个未能应对转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标本。
其他文献
透视学是一门包含大量空间概念的学科,传统的透视学教学方法无法有效表达透视中的概念意义和空间信息,导致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受到阻碍,学习效果普遍很差。本文针对目前透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外语学习策略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逐渐从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转向对人的全面教
当今社会表现出种种生存窘境,不得不使人的思绪在安全性的思境中徘徊。人类自诞生以来所向和所知的祈望不是在单向的“视位”①中追寻和延续着知识和文明,更重要的是对入学的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安徽省、湖北省、广东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试
应用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要阵地,思考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而企业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也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更好地定
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是几何学习的入门。本文对中学生平面几何学习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改进的一些策略。
“忏悔”,来自于印度佛教,最初是佛教徒修行的一种方法。可是自从来到汉地,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这种宗教仪式在我国汉地称为拜忏,也叫礼忏,是
研究背景: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中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目前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大常见疾病
有隋一朝对待东突厥的政策都被概括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但具体到隋炀帝时代,在隋炀帝统治前中期,面对日益强大的东突厥,隋炀帝却并没有采取这个选项以削弱东突厥。这里隐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年龄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因而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