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我们在临床发现,有的肛裂术后患者,尤其足中老年女性,在伤口愈合期间,诉大便不能控制,有不自觉排便的情况。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证实,肛裂的形成是由于肛门内括约肌痉挛,影响局部血供而形成的缺血性溃疡。正是由于不能改善局部痉挛产生的缺血症状,所以才使得肛裂逐渐发展为慢性化,裂口难以自行愈合。对于肛裂的治疗,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对内括约肌的手术切开和“化学性”切开。尽管“化学性”内括约肌切开术尤其是硝酸甘油(GTN)和肉毒毒素(BT)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GTN局部外用后头痛明显,用药时间较长需6~8周;BT价格昂贵且依从性筹。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慢性肛裂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的方式为切开内括约肌,因为操作过程中总会造成内括约肌损伤,并且损伤程度相对较大,所以日后肛门失禁的危险性足存在的,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高,肛门静息压降低,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明显。为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大便失禁与肛裂手术的关系及不同术式对控制排便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以临床研究为主,将40名临床诊断为慢性肛裂并同意接受手术治疗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每20人一组,分别采用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及后正中内括约肌切开术,比较①总疗效:②创面愈合时间;③术后疼痛;④术后排尿障碍;⑤手术前后肛门功能;⑥术后二个月肛门功能。
结果:
通过对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后正中内括约肌切开术的临床观察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在本次试验中,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均于术后4周恢复。就统计结果而言,两组在术后排尿障碍、手术前后肛门功能、术后二个月肛门功能等几个方面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差异,总疗效、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上侧切组优于后切组。肛裂手术可暂时性敛大便失禁,多可随着伤口的愈合而治愈,部分术前即有肛门功能异常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改善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