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酚A对神经肽AVP/OT调节海马脑片LTP的影响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puco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酚A(Biphenol A,BPA)能够干扰人类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作用机制包括干扰核雌激素受体,非经典类固醇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的活性等。社会行为受多种神经肽类物质和激素的调节,由于BPA具有严重的内分泌干扰物效应,已被发现能影响啮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包括:社会玩耍、社会交互、攻击行为等。神经肽加压素(Vasopressin,AVP)和催产素(oxytocin,OT)是两种结构相似的神经九肽,能够促进社会认知和调节哺乳动物包括母系行为、攻击行为、从属关系、配对等多种社会行为。海马脑区主要与学习和记忆有关,负责短暂记忆碎片和长期记忆模式的形成,被认为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AVP和OT能直接促进海马突触的形成。有研究表明BPA通过影响海马CA1-CA3和齿状回神经环路突触可塑性进而影响动物的社会认知,但BPA是否影响AVP和OT对社会认知相关的海马CA2区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分析在体和离体BPA暴露对AVP/OT影响青春期离体脑片海马CA2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作用,并利用性激素受体阻断剂等预处理,分析BPA是否通过性激素受体影响AVP/OT调节CA2区LTP的作用,分析BPA影响AVP/OT调节LTP的神经机制。方法:应用电生理技术记录离体大鼠冠状脑片的海马CA2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naptic potential,f EPSP)和LTP。先在青春期0.04和0.4 mg/kg/day的BPA暴露10天,分析大鼠海马CA2区LTP是否受BPA暴露的影响,离体暴露选用BPA 10 n M和1μM的剂量急性暴露于4~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脑片,探究BPA对神经肽AVP/OT调节CA2区LTP的作用机制。实验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制备海马冠状脑片(350μm),利用电生理方法记录采集f EPSP和LTP。记录到的f EPSP通过p Clamp10.3软件计算斜率值(slope),将HFS后50~60min的f EPSP的slope均值与基础刺激10 min的f EPSP slope均值作比值,视为LTP的幅值。实验数据误差以标准误(SEM)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双尾检验(two-tailed t test)。结果:1.对照组HFS后50-60 min记录到的LTP均值为163.75±8.48%。1 n M AVP和1 n M OT单独处理显著增强CA2区LTP的维持(219.72±7.99%,比对照组升高34.18%,P<0.001;211.00±7.00%,比对照组升高28.85%,P<0.01)。OTR阻断剂L-371,257预处理完全抑制了OT对LTP的促进作用(比组OT降低27.78%,P<0.001),此外,L-371,257也能抑制AVP对LTP的促进作用(比组AVP降低了27.64%,P<0.001),而AVPR1a拮抗剂RG预处理不能抑制AVP促进LTP的作用,提示OT和AVP均能经OTR介导影响CA2区突触可塑性,但AVP不能通过AVPR1a影响CA2区突触可塑性。2.青春期在体BPA暴露10 d,BPA 0.04 mg/kg/day显著增强LTP的维持(198.61±6.15%,比对照组139.11±3.46%升高42.77%,P<0.001),而BPA 0.4mg/kg/day抑制LTP的维持(124.69±3.41%,比对照组降低10.37%,P<0.05)。同时0.04 mg/kg/day BPA在体暴露10 d完全消除1 n M AVP或OT处理对LTP的增强作用(比AVP或OT处理的对照组分别降低39.51%和35.97%,P<0.01和P<0.001)。离体暴露实验中,10 n M BPA与1 n M AVP或1 n M OT共处理,也消除AVP/OT对LTP的增强作用(比1 n M AVP组降低37.37%,P<0.001;比1 n M OT组降低26.02%,P<0.001)。提示青春期在体和离体BPA暴露均能抑制AVP/OT对LTP的促进作用。在NAc脑区BPA对AVP/OT的作用与对海马CA2区一致,10 n M BPA预处理抑制1 n M AVP或OT促进NAc区LTP的作用(比1 n M AVP和1 n M OT组降低37.01%和51.30%,P<0.05和P<0.01)。3.10 n M 17β-E2和1 n M OT共同处理协同促进LTP的维持(比OT组升高29.47%,P<0.01),但该作用被10 n M BPA预处理消除(比E2+OT组降低了35.96%,P<0.01),提示BPA干扰E2和OT协同促进LTP的作用。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ICI)、雌激素相关γ受体(ERRγ)抑制剂Tamoxifen(Tam)不仅抑制10 n M BPA对LTP的增强作用(与10 n M BPA组相比分别降低46.23%,P<0.001,44.62%,P<0.001),也消除1μM BPA对LTP的抑制作用(比1μM BPA组分别升高45.97%,P<0.001;41.85%,P<0.01),表明低、高剂量BPA均能通过ERs、ERRγ影响CA2区LTP的促进和抑制。而ICI预处理消除10 n M BPA和OT共处理对LTP产生的抑制作用(比OT+BPA组升高了20.53%,P<0.05),但Tam预处理不能消除该抑制作用,提示BPA通过ERs而不是ERRγ影响OT对LTP的促进作用。4.10 n M BPA对LTP的增强作用和1μM BPA对LTP的抑制作用还可被雄激素受体阻断剂Flutamide(Flu)消除(比10 n M BPA组降低47.30%,P<0.001;比1μM BPA组升高63.52%,P<0.001),提示低和高剂量BPA也能通过AR影响CA2区LTP的促进和抑制,但雄激素受体阻断剂Flu不能消除10 n M BPA和AVP共同作用抑制LTP的作用,提示BPA可能不通过AR影响AVP抑制LTP的形成。结论:AVP/OT均能通过OT受体影响海马CA2区突触可塑性,但AVP不能通过V1a受体影响CA2区突触可塑性。BPA 10 n M暴露促进而BPA 1μM抑制海马CA2区和NAc区的LTP的维持,低和高剂量BPA均能通过ERs、ERRγ和AR影响CA2区LTP的促进和抑制;10 n M BPA暴露还抑制AVP/OT促进LTP的作用,BPA通过ERs抑制OT促进LTP的作用,但不通过AR抑制AVP促进LTP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创“三全育人”的新局面,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目标,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非常必要。分析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述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和原因,进而提出了改进课程思政的路径。旨在通过公共英语课教学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文化素养、丰富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准确的方法,对化橘红中具有影响孕甾烷X受体-细胞色素酶3A4(PXR-CYP3A4)表达调控血脂活性的成分进行测定。方法选取化橘红中已有文献报道的成分作为候选,通过测定各候选成分干预下,咪达唑仑经LS174T细胞代谢的产物1’-羟基咪达唑仑的含量,筛选出具有影响PXR/CYP3A4表达起调控血脂作用的活性成分作为含量测定指标;之后,采用上述指标对化橘红进行UHPLC-MS-MS
在眉茶拼配过程中,为了客观定量的评价试拼小样与标准样之间的相似性,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度量学习的相似性评价方法,采用7种等级的眉茶标准样作为训练集,并在标准样中加入不同含量半成品茶构建具有不同相似性的测试集。采集茶样的高光谱数据并获取光谱特征与图像特征,分别以光谱数据、图像数据、图谱融合数据3种数据类型作为模型的输入。为了构建距离特征空间,该研究提出了基于三元组损失的深度特征提取网络,并设计了
牛羊常见疫病是影响牛羊出栏合格率的首要因素,而要想强化疫病防治质量,不可忽视的便是检疫工作的强化。该文主要分析了牛羊常见疫病的检疫要点,为促进牛羊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在维护牛羊健康生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效益。
第一部分 高FODMAP饮食对肠道准备的影响——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背景和目的:优质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成功的基础。理想的肠道准备方案应该同时具备有效性及良好的耐受性。文献推荐低残留/低纤维饮食方案,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低残留及低纤维饮食的明确定义,对膳食种类的选择也没有具体可供参考。高FODMAP饮食可增加肠道内水分及气体含量,其可引发IBS患者腹部胀气等不适症状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F
目的分析大连市全体学生死亡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3年10年来全体学生中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3年,大连市全体学生中死亡人数812人,年平均死亡率为10.06/10万。其中,各种意外死亡为571人,占70.32% 。各种意外死因顺位为交通事故、溺水和自杀。不同学习阶段比较,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中学生为最高(12.30
宅基地制度有偿改革是针对过去宅基地无偿取得和使用而展开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宅基地制度的有偿分配、有偿使用、有偿流转、有偿抵押、有偿退出等。各项有偿改革是一个整体,贯穿了宅基地权利的“得丧变更”。其所涉基础权利应定性为“三权分置”中的宅基地使用权。因所涉客体的不同,存在两条基本路径。在“一户一宅”或者“户有所居”的路径下,该权利所具有的收益、处分权能与《民法典》宅基地使用权所肩负的居住保障功能冲突尤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