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训诂术语的起源及形成过程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_david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王力《古代汉语》中介绍的共7组12个常见训诂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文章从历时角度梳理了这些常用术语的形成发展脉络,探求了每个术语是怎么变成术语的、一般词语和术语之间的关系、注释家对术语的改造使用情况、文献用语和术语的形成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求了其术语化的动因及共同规律,并对术语化的规律、术语规范化和现代化等方面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  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概述学界关于训诂术语的研究现状,并就论文的研究对象、意义、目标、方法以及准备采用的语料进行简要说明。  第二章:训诂术语的界定。本章主要从传统的意义标准和现代术语学的标准两个角度对训诂术语的界定进行说明,并给出本文的判定标准及准备探讨的训诂术语。  第三章:常用训诂术语的来源及形成过程。本章主要论述常用训诂术语的来源及形成过程,探求每个术语是怎么变成术语的、一般词语和术语之间的关系、注释家对术语的改造使用情况等问题。  第四章:术语化的动因及规律。本章主要论述术语化的动因及规律,力求发现一般词语为什么能发展演变为训诂术语,这些发展为训诂术语的语词是否有某种共性,术语化的规律是什么。  第五章:术语规范化和现代化。本章主要探讨关于术语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就目前术语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多义、驳杂混乱、使用不稳定等缺陷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讨训诂术语如何进行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工作。  第六章:结论。
其他文献
本文由叙论和五大章节组成,在叙论中回顾了咏物词在唐五代时的发展情况,并对北宋咏物词的发展进行了分期;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具体分析了北宋咏物词在探索期、成长期、独
  本文以中国被迫现代化过程中的个人认同为理论背景,以个体和个体性的明确界定为理论前提,在特定的理论框限内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个体性征做一番考察,从知识分子的个体
“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人甚至把其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从朱光潜把这一理论引进中国以来,许多的中国学者接受它,并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对它进行研究。
最新研究发现,遭遇社交孤立和冷落后,身体对外界温度的感受会低于实际温度。  当身边的朋友对你态度冷淡甚至不理不睬时,有人会用“热脸贴上冷屁股”这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最新研究发现,这种遭遇社交孤立后身体感到“冷”的感觉确实存在。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感到自己被孤立时,身体对周围环境温度的感受会低于实际温度。  为了研究人们对孤独的感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钟岑博(音译)和杰弗里·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编码算法的三相电能质量数据压缩新方法。首先采用dq0变换转换三相电能质量数据以消除三相数据之间的冗余;然后按整数倍周期将变换后的一维电能质量数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