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山西省为例,首先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山西省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其次运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理论,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协调发展度模型,最后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山西省及各地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将山西省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与中部的其他五省相比较,在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水平较高,各地市协调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南北中差异明显,城市化发展水平中部明显高于南部,南部高于北部;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北部高于南部,南部高于中部;协调发展水平中部高于南部,南部高于北部。(2)从城市化综合评价值、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和协调发展度来看,2000-2010年山西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和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从协调发展度类型来看,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在2000-2010年这11年中一年轻度失调,三年濒临失调,一年勉强协调,两年初级协调、一年中等协调、一年良好协调、两年优质协调发展。总体来说,山西省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协调度越来越高,二者越来越协调。(3)2010年,山西省各地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中等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主要为太原市;初级协调城市化滞后型,主要有大同市、晋中市和运城市;勉强协调城市化滞后型,主要有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和吕梁市;濒临失调城市化滞后型,主要为朔州市;轻度失调城市化滞后型,主要为忻州市。(4)2010年,山西省与中部其他五省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勉强协调城市化滞后型,主要为山西省;初级协调城市化滞后型,包括安徽省和湖南省;濒临失调城市化滞后型,主要为江西省;勉强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主要为河南省;中等协调城市化滞后型,主要为湖北省。(5)从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有效的促进城市化;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规章制度以健全环境监督和治理机制;加强教育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入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手段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