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必须落实到区域。区域发展,特别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哲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领域和重大课题。目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定量分析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研究的关键和难点。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定量评价山西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文章对国内外生态足迹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介绍了生态足迹的理论框架,阐述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的测算流程和方法,客观评价区域的生态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同时,借助万元GDP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评价分析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发展能力。文章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山西省2000年至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描述出山西省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趋势,生态承载力动态演变趋势,由此核算山西省生态赤字;并采用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对山西省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归纳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省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的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总的生态足迹需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一致保持上升趋势,说明山西省保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2000年至2010年期间内,生态承载力指标则呈稳定趋势。以上两种趋势导致山西省的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山西省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2)从分类结构上看,观察人均生态足迹需求,近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的是化石燃料用地,一化石燃料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影响着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其次耕地、草地对人均生态足迹也有很大的影响。山西省作为能源生产、能源消耗大省,其经济发展依靠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作为基本动力,化石燃料的过度排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观察人均生态足迹的承载力的分类结构,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耕地,其态势反映出山西省耕地资源的压力逐渐增大。(3)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在2000-2010年期间呈下降趋势,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等有利因素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社会生产活动中资源的消耗;同时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发展迅猛,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所以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在不断减少。该指标的动态演变趋势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山西省资源利用效益逐步提高。(4)从2000年到2010年山西省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递减趋势,表明山西省各类土地的利用类型越来越不均衡,向不利的趋势发展。山西省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从2000年到2010年维持稳定,但其主要是依靠生态足迹的增加来实现的,含有不合理成分。(5)对2011-2015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指出到2012年以后生态赤字将逐渐降低,生态可持续性出现好转。(6)提出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持续发展的建议: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消费观念、控制人口、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