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春,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我国农村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运动期间,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艰辛的努力,改善了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影响,运动逐渐走偏,大寨道路被教条化、形式化,以至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为考察对象,具体研究当地干部群众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微观情形,在体制化运动过程中群众的反应及心理变化,当时人们对大寨经验是怎样看待的,对国家的政策是如何应对的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共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部分主要涉及到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等方面。第一部分叙述涉县农业学大寨的历史背景,包括当地涉县“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恶劣环境、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人民为改变现状曾付出的艰辛努力等。在物质匮乏年代,山西大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赞赏,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就此展开。第二部分是本文主要部分,论述涉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经过,笔者从纵向上把握整个运动脉络,并从横向上展开:运动之初,涉县通过组织传播、媒介传播、场际传播等各种途径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宣传,营造氛围。涉县人民在党的号召下,按照“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通过“比、学、赶、帮”竞赛方式,对“山、水、林、田、路”展开了综合大治理。运动从1964年开始到1978年结束,中间以1969年为分界点,前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后期以农田水利为主,本文对运动的前后两个时期,分别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也是本文重点部分,主要就涉县在学大寨运动进行得失评价。运动中涉县人民为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修河滩、造梯田,建设高产稳产田,尤其是大兴水利工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涉县“缺水”这一首要问题。当然,同时也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通过群众运动搞经济建设,对社员政治觉悟的“拔高”,投工过多,造成的边际递减效应等等问题也一直为人所诟病。在这一部分还对运动期间,干部群众不同主体之间的微观互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四部分就涉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对当前社会信仰危机、小农意识、农业现代化进程、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对当前我国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以一定的现实启示。本文结论部分对涉县农业学大寨的微观情形做了总结性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