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纳米材料复合B-MBG支架的骨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ye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功能性纳米材料复合B-MBG支架对骨修复再生的作用研究目的:制备功能性纳米材料、复合B-MBG支架,探讨该复合材料在骨缺损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材料和方法:制备金纳米笼(Au NC),载入消退素D1(Rv D1),外部包被RAW264.7细胞膜,即得到功能性纳米材料(M-Au NC)。透射电镜观察Au NC及M-Au NC的微形貌及结构,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电势,激光器及红外仪检测光热性能;紫外光谱仪检测吸收光谱,ELISA检测M-Au NC控释Rv D1效果,CCK8检测不同浓度Au NC的细胞毒性。流式检测创伤后机体局部炎性微环境变化。流式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巨噬细胞表面炎性因子受体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M-Au NC表面炎性因子受体的表达,ELISA、流式检测其体外吸附炎性因子能力及对中性粒细胞活性的影响。q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M-Au NC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机制。将功能性纳米材料复合B-MBG支架植入小鼠股骨缺损处,24小时取部分标本,组织切片染色检测炎性细胞数目;术后第三天激光器照射术区,术后4天、4周取材,组织切片染色分别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新骨形成。结果:透射电镜显示,Au NC成功被包被上巨噬细胞膜,厚度约为5μm;因细胞膜包被的影响,包膜后的Au NC粒径稍有增加、电势稍有降低,但是包膜后的升温曲线未发生改变且具有可重复性,二者在780-800nm处可见明显吸收峰,且808nm激光照射后,功能性纳米材料内载有的Rv D1能够成功被释放;CCK8结果显示,≤50μg/ml的Au NC无细胞毒性。流式结果表明,创伤后局部炎性因子TNF-α、IL-6急剧增加,24小时达峰值,2天及4天较24小时有所减少,但仍保持高水平;中性粒细胞创伤后迅速增加,24小时达峰值,2天时较24小时有所减少,4天时基本同6小时;单核细胞于创伤后6小时开始逐渐增加,24小时达峰值,之后急剧下降,4天时极少;巨噬细胞从创伤后12小时开始逐渐增加,24小时达峰值,2天及4天虽然稍有减少,但仍保持较高水平。流式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LPS刺激后巨噬细胞表面炎性因子受体CD120a及CD126表达增加,功能性纳米材料表面的炎性因子受体的表达基本同巨噬细胞本身;ELISA结果表明,功能性纳米材料体外能够吸附炎性因子TNF-α、IL-6,且进一步流式结果显示其能够抑制腹腔中性粒细胞的活性。q PCR结果显示,功能性纳米材料经近红外激光照射后,体外能促进M2型巨噬细胞基因的表达而抑制M1型基因的表达,q PCR结果显示,体外10-9M Rv D1即可明显抑制巨噬细胞M1向极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且与PI3K-AKT以及ERK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体内组织染色显示,功能性纳米材料复合B-MBG支架植入小鼠股骨缺损处后,24小时时明显抑制CD11b阳性的炎性细胞数目;术后第三天激光照射后,第4天ARG1阳性的巨噬细胞明显增加;术后4周标本H&E、Masson及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功能性纳米材料组有更多的新生骨,另外,与不含纳米材料组比,不含Rv D1的纳米材料也具有一定的促进新骨形成的能力。结论:功能性纳米材料通过表面的炎性因子受体吸附环境中的炎性因子,而抑制炎性细胞活性,通过释放Rv D1激活PI3K-AKT及ERK信号通路而促进巨噬细胞M2向极化,促进组织修复,复合B-MBG支架后,增强体内骨修复再生效果。第二部分、组蛋白甲基化酶Setd7在B-MBG支架促进成骨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B-MBG支架体内促进骨缺损修复效果及Setd7在其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建立大鼠OVX模型及股骨缺损模型,并植入MBG支架、B-MBG支架,通过体内组织染色,分析MBG支架及B-MBG支架材料促进股骨缺损修复的效果差异。利用RNA-seq分析体内组织的成骨基因表达,并检测体内骨组织标本中甲基化酶及非甲基化酶的表达差异。免疫荧光共定位确认目的蛋白的细胞定位。MBG及B-MBG支架浸提液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MSCs,进行CCK-8、Realtime-PCR、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选择最适的浸提液浓度,用于后续实验。KEGG分析B-MBG支架材料促进成骨的相关通路变化,体外用MBG及B-MBG支架浸提液分别刺激human BMSCs,检测相关通路蛋白的变化。利用sh RNA技术干扰human BMSCs中的目的基因,检测细胞成骨能力变化。结果:组织学染色显示,与MBG支架相比,B-MBG支架能促进OVX大鼠股骨缺损的修复再生。RNA-seq分析表明,B-MBG组成骨基因表达明显高于MBG组,且甲基化酶及非甲基化酶的表达上调,以Setd7最为明显。体内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学染色显示,B-MBG组中Setd7及H3K4me3表达明显高于MBG组,且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二者均能与Runx2阳性细胞共定位于核内。KEGG分析发现,B-MBG支架促进成骨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相关,体外用浸提液刺激human BMSCs,确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干扰Setd7基因后,human BMSCs的成骨能力减弱,且不能因B-MBG浸提液的加入而改善。结论:含硼多孔生物活性玻璃B-MBG通过释放硼,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而促进组蛋白甲基化酶Setd7的表达,从而促进h BMSCs成骨向分化及体内骨缺损修复再生。
其他文献
社区环境对教育结果的影响一直是邻里效应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4年的少儿样本(6-16周岁)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中评估了社区环境对中国城市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具体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1)社区环境对中国城市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2)社区环境对中国城市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不同的生命时期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3)社区环境影响中国
目的:通过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评价养心汤及养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性及安全性;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血亏虚型)的代谢模式及养心颗粒干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血亏虚型)的代谢途径,探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血亏虚型)的证候实质及养心颗粒干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气血亏虚型)的作用机制。方法:1.网络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循证医学库、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
[目的]探索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同时对肝硬化患者MHE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方法]在全国12家协作单位纳入门诊或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并同期纳入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1)基于正常对照组数字连接试验A(Number Connection Test A,NCT-A)和数字符号试验(Digital
岩石圈挠曲是岩石圈对地质时间尺度内(>10~5 yr)载荷响应的基本方式,基于岩石圈挠曲的研究成功地解释了前陆盆地的成因、海山及俯冲板块的几何构型以及大陆因冰川消融或湖水卸载发生回弹等诸多地质现象;同时,也表明岩石圈挠曲的幅度和空间尺度受控于其强度(或有效弹性厚度),具有广泛的地质与地球动力学意义。研究大陆岩石圈强度及其控制的挠曲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和深部地幔动力过程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在我国发病率逐渐低龄化,成为目前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并且属于胃癌的前期疾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发展为胃癌。西医治疗CAG并没有明确的特效药,常为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中医药治疗CAG疗效较好,因此开展中医药对CAG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课题组前期预实验研究发现CAG大鼠模型中Shh的表达下调,益气活血代表药黄
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沉积变质型硼矿床是我国硼矿石的主产地,呈层状或透镜状赋存于古元古代辽吉裂谷的火山-沉积建造之中,主矿区包括后仙峪、翁泉沟和砖庙-杨木杆三处,硼矿石类型包括遂安石-硼镁石型和硼镁铁矿-硼镁石型,属于沉积-变质型矿床。矿体直接容矿围岩为蛇纹石化大理岩和蛇纹石化超基性火山岩,外围为各类变粒岩和浅粒岩,矿体和围岩中发育有大量电气石、石膏、黄铁矿等脉石矿物。矿床成因有非海相蒸发沉积、热水沉积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持续性的气流受限,并伴随着由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与肺中慢性炎症的疾病。COPD现成为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原因,预计到2020年,COPD将在中国疾病负担中排名第一。COPD患者的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是呼吸道对刺激物的炎症反应,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COPD重要的致病机制之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改良作物、大幅度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自花型繁殖的植物,具有非常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不仅具有增加产量的优势,而且具有生长势旺、适应性强、整齐度高和抗逆性强等优势。目前番茄雄性不育系在利用上尚存在一定困难,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仍然以人工去雄为主,制种成本过高已成为番茄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番茄中少数几个控制
药物不良事件作为医疗领域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造成了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巨额医疗费用,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药物上市前,其所经历的传统毒性试验以及临床试验受样本规模及数据类型等问题的制约,药物上市后会持续进行风险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计算机运算与仿真等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研究方法,在药物不良事件预测以及监测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类技术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可以持续对信号进行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用户业务需求的提升,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渐增多。高海拔地区一般具有自然环境险恶、地势崎岖险峻、人迹罕至、交通落后的特征,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等方面一直是工作的难点。超低损耗光纤(Ultra-Low Loss Fiber,ULL)具有传输损耗低、传输性能稳定、传输距离长的优点,近年来逐渐应用于高海拔地区及某些平原地区特殊场景的通信主干网络建设中。ULL光纤的应用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