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海口市作为研究区,在分析海口市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研究区指标体系;在RS等软件支持下,对海口市域1991年、2001年和2010年SPOT影像进行了解译,提取河流、林地、耕地、建成区等有代表性的多因子图层;在Arc GIS9.3的支持下,通过1∶10000地形图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将人口、经济等社会经济因子数据及坡度、高程、植被、水域等自然因子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对各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对研究区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合评价结果对不同等级的用地类型进行分类,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用地拓展提供参考,同时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土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整体上较低,总的分布规律为北高南低,具体表现为:1、“最适宜”区域面积为16047.0247hm2,约占总面积7.03%;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部,此外,在东北部沿海附近有很小的面积分布,其分布与建成区建设用地的分布几乎是一致的。2、“适宜”区域面积为16038.8905hm2,约占总面积7.03%;其分布区域主要为建成区周围或者主要交通干线缓冲区范围内。3、“基本适宜”等级用地占研究区的19.77%,可以划作适建区,分布比较分散,主要是城镇附近、主要交通干线缓冲区范围内、5等以下耕地、人工草地及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4、“很不适宜”等级和“不适宜”等级用地占研究区的44.64%,可划作限建区,分布比较分散,且分布范围很广,大部分是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坡度较平缓的耕地、郁闭度一般的林地及园地等;5、“不可用地”面积占研究区的21.54%,可划为禁建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和东北部,大部分是红树林、郁闭度较高的林地、主要交通干线、水域、3等以上的耕地和风景名胜区及特殊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