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农业发展史,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发展农业的悠久历史和重视农业科技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央连续发布数个涉农“1号文件”,各级财政用于农村科技的投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汉中作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代表性地区,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农村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较低,距离中央建设新农村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作为一名科技管理工作者,结合汉中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际,思考科技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命题。本论文遵循“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做些什么——现阶段科技为新农村建设做了些什么——科技应该为新农村建设做些什么——如何去做”这样一条主线,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汉中地区或同属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供学界和决策者参考。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为四章,从四个方面阐述科技服务汉中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见解和思路:一是汉中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需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是主战场,只有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宽裕,才具备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农村生产力的整体大幅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对科技的需求也逐渐提高,科技的服务和支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二是科技服务汉中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近年来,汉中地区的科技力量围绕“三农”问题,借鉴其他地区的科技服务模式,结合汉中实际,创新服务手段,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技服务110”等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示范推广,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低,农业产品产业链不全和产业化水平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少、范围小、层次低的问题依然突出,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科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模式构想。通过对汉中地区的科技资源进行归类分析,参考其他地区的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手段及方法,构建一种“政府引导、企业帮扶、全员参与”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即从思想上宣传动员,服务形式上创新,保障措施得力,注重人才培育等四个方面,打造适合本地区的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四是科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科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作用,坚持“产业富民、人才兴村、企业带动、生态建设”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与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使科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探索科学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这三者的关系,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服务途径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和思路,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本论文的不足之处是研究、指导的对象较为狭窄,局限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全国其他地区科技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且提出的模式及举措缺乏实践支持,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