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在《我弥留之际》面世,已有多种理论被用于分析该小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产生了诸多针对这部小说的优秀研究成果,且其中也有研究主要关注小说的现代主义特点,更少有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在《我弥留之际》面世,已有多种理论被用于分析该小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产生了诸多针对这部小说的优秀研究成果,且其中也有研究主要关注小说的现代主义特点,更少有学者或批评家对这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从尼采式转换视角思辨的角度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弥留之际》被标榜为福克纳的“力作”,意思是,这部作品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它没有一字的改动,更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批评家还是认为这部小说“完全不具有可读性”。本研究认为,这一切均与福克纳的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和其转换视角思辨哲学思想有关。本研究旨在:证实此作品是福克纳转换视角思辨思想的艺术呈现。通过衡量每一位本德伦家庭成员对安葬艾迪.本德伦这一事件的视角,其中包括父亲安斯、母亲艾迪和他们的五个孩子,以及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感知与力的分析,本研究揭示出每一个家庭成员对艾迪的安葬都有其独特的感知,而每人的感知都形成于不同力的影响。本研究证明《在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转换视角思辨思想的美学表现,在其创作过程中,福克纳实现了艺术与哲学二者的交融。本研究是以转换视角思辨剖析《在我弥留之际》的首次尝试。
其他文献
本人于研二期间任职于武汉一家语言培训中心,并担任成人英语老师一职。一年多的教学经历给本人带来的不仅有教学经验,更有对不同形式英语教学的思考,这也是赋予我以培训机构英语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词汇相关的错误率也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各类错误比率中最高的。在学习外语词汇时,学习者仅仅学习一个单词的发音、拼写和意义
田纳西·威廉斯是战后至60年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代表作《欲望号街车》(1947)成功地刻画了布兰琪·杜波依斯这一孤立无援、脆弱敏感的女性悲剧形象,并赢得了三项戏剧界
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她的创作在继承俄罗斯经典文学传统的同时,完美地融合了现代元素,带给读者新的阅读感受。长篇小说《2017》正是一部能够
近年来不间断的政治与经济问题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普通市民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全球化的环境中。随着这一事实,教育机构改进学生的跨文化态度的需求也比以往变得更加
无论是毁是誉,一个多世纪以来,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一直是无数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这位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剧作家、诗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社会名流,总是以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ВладимирНабоков,1899—1977)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大师级作家。他出生于俄国,青年时期流亡欧洲,之后又移民美国。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
美国文学与战争颇有渊源。每次大的战争过后,美国文学似乎都出现一次创作高潮。越南战争为美国文学催生了一批优秀作品。《绿中沉思》是美国作家斯蒂芬·莱特发表的第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