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斯蒂芬·莱特越战小说《绿中沉思》的“绿色情结”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52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文学与战争颇有渊源。每次大的战争过后,美国文学似乎都出现一次创作高潮。越南战争为美国文学催生了一批优秀作品。《绿中沉思》是美国作家斯蒂芬·莱特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美国越战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但目前国内学者对它关注极少。   本文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和解读《绿中沉思》的主题思想。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首先介绍作家和作品和文献综述,然后给出了文本的写作方法、目的和主题。   第二章就论文的题目展开论述,主要阐述了美国士兵遭遇“绿色”的感受。生于越南长于越南的越南军民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在战争中充分利用自然的优势保护自己。然而,远渡重洋的美国士兵对这里被绿色覆盖的土地和人民是完全陌生与无知的。越南大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越南军民独特的作战方式使越南战场具有独特的特性,将美国士兵置入极为困难的生活和作战境地。   第三章小说作者试图站在越南军民、美国士兵以及美国政府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绿色”进行反思。读者可以看到“绿色”向审视它的不同主体传递了不同的意义内涵:对越南军民来说它是熟悉与亲密的、对美国士兵它是陌生与冷漠的、对美国政府来说这场战争是美国政府对自然的失败,是美国思想对于“绿色”的失败。这一切引发人们对“绿色”本身以及战争、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第四章描述了美国越战士兵回国后在生理和心理上饱受战争梦魇的折磨。“绿色”对于越战老兵来说就是敌人,是恐惧、创伤甚至“创伤后压力混乱症”的根源。主人公格里芬从战争创伤和死亡意识中孕育出“绿色情结”并执着于此。同时,论文还突显了越南战争对越南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呼吁人们携手共同抵制战争,还人类一个和平稳定的生存空间。   第五章是对前面章节的总结,并对战争的影响作了补充叙述,最后提出主人公格里芬的“绿色情结”的生态与人文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本人于研二期间任职于武汉一家语言培训中心,并担任成人英语老师一职。一年多的教学经历给本人带来的不仅有教学经验,更有对不同形式英语教学的思考,这也是赋予我以培训机构英语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词汇相关的错误率也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各类错误比率中最高的。在学习外语词汇时,学习者仅仅学习一个单词的发音、拼写和意义
田纳西·威廉斯是战后至60年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代表作《欲望号街车》(1947)成功地刻画了布兰琪·杜波依斯这一孤立无援、脆弱敏感的女性悲剧形象,并赢得了三项戏剧界
学位
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她的创作在继承俄罗斯经典文学传统的同时,完美地融合了现代元素,带给读者新的阅读感受。长篇小说《2017》正是一部能够
近年来不间断的政治与经济问题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普通市民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全球化的环境中。随着这一事实,教育机构改进学生的跨文化态度的需求也比以往变得更加
无论是毁是誉,一个多世纪以来,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一直是无数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这位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剧作家、诗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社会名流,总是以
学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ВладимирНабоков,1899—1977)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大师级作家。他出生于俄国,青年时期流亡欧洲,之后又移民美国。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