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背景下彝区支教项目中的文化互动研究

来源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i123456ga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状态。反之,特定的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水平。四川彝区是四川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相对封闭的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方式,特定的历史传承是导致彝区贫困的因素,同时物质的贫困和文化的贫困相交织又导致观念的落后,使彝区呈现出长期贫困和慢性贫困的特点。彝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受教育时间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重高,反贫困的智力支撑力弱,因而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升彝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推动彝区文化现代化转型就显得犹为必要。由于彝区教育面临师资紧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情况,支教项目的进入能够弥补当前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和政府的力量形成有益的补充。同时基于平等、利他的公益精神,支教项目的工作人员往往具有投身彝区教育服务的热情,成为彝区教育扶贫的一支生力军。长期、持续的支教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着彝区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变迁,因而对教育扶贫背景下支教项目的文化互动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互动即指两种异质文化基于交往和接触而相互影响的长期、持续的过程。之所以选择文化互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彝区教育扶贫面临特殊的文化背景。支教代表着一种现代性的异质力量介入彝族社区,在人际交往和互动中必然伴随着文化互动,支教携带的现代教育理念必然与传统彝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发生交流和碰撞。研究文化互动一方面可以更为深入地观察彝族文化在面临现代化冲击时的变迁轨迹,理清有利于彝族文化转型和变迁的要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支教项目如何更好处理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彝区民众提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和文化互动理论为理论工具,以支教活动中的文化互动为研究对象,以昭觉县日哈乡支教项目为观察对象,对彝区支教项目中的文化交往、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调适进行观察和研究。本论文认为支教活动对于促进彝区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具有积极的文化效应,在推动彝区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这一积极效应需要长期、持续的积累才能显现。
其他文献
水泵轴承作为汽车内部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正常运转,在工作载荷波动较大作用下,可能出现轴承窜动问题,为汽车的安全行驶埋下了一系列安全隐患。汽车水泵是发动机冷
【摘 要】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启迪,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同时要科学、巧妙地对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06-01  数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过程,要想课堂高效
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于一体,能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化静为动,具有很强表现力,非常适合人的思维和记忆规律的一种新型现代教学手段。它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更直观,因而奠定了多媒体在当今各类学校教学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在目前的多媒体教学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特点,并使其充分扮演好辅助教学手段的角色,有着极其重好的意义,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
由于交通的拥挤,工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各种意外伤有所增加,当成批伤员来就诊时,如何快速组织人员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救治,从而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