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状态。反之,特定的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水平。四川彝区是四川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相对封闭的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方式,特定的历史传承是导致彝区贫困的因素,同时物质的贫困和文化的贫困相交织又导致观念的落后,使彝区呈现出长期贫困和慢性贫困的特点。彝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受教育时间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重高,反贫困的智力支撑力弱,因而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升彝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推动彝区文化现代化转型就显得犹为必要。由于彝区教育面临师资紧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情况,支教项目的进入能够弥补当前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和政府的力量形成有益的补充。同时基于平等、利他的公益精神,支教项目的工作人员往往具有投身彝区教育服务的热情,成为彝区教育扶贫的一支生力军。长期、持续的支教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着彝区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变迁,因而对教育扶贫背景下支教项目的文化互动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互动即指两种异质文化基于交往和接触而相互影响的长期、持续的过程。之所以选择文化互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彝区教育扶贫面临特殊的文化背景。支教代表着一种现代性的异质力量介入彝族社区,在人际交往和互动中必然伴随着文化互动,支教携带的现代教育理念必然与传统彝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发生交流和碰撞。研究文化互动一方面可以更为深入地观察彝族文化在面临现代化冲击时的变迁轨迹,理清有利于彝族文化转型和变迁的要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支教项目如何更好处理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彝区民众提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和文化互动理论为理论工具,以支教活动中的文化互动为研究对象,以昭觉县日哈乡支教项目为观察对象,对彝区支教项目中的文化交往、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调适进行观察和研究。本论文认为支教活动对于促进彝区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具有积极的文化效应,在推动彝区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这一积极效应需要长期、持续的积累才能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