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版本的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在“实施建议”的内容标准中对于学习生物科学史部分,对教学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当中提到要注重关于生物科学史在高中课堂中的教学,还应加强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能力。这就确定了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1]。虽然新课程改革对这方面引起了重视,但在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课堂上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难度。如何充分发掘生命科学史的潜在价值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本论文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采用一定的教学理念,并且计划详尽合理的教学流程去实践教学。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前期,先阅读与课题相关的大量文献,认真整理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涉及到的生物科学史,此外还阅读并收集了部分相关的课外生物科学史。将科学史与生物科学史所蕴含的教育功能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以便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功能更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找到生物科学史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有力结合点,阅读了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并走进其他优秀教师的真实课堂,观摩和分析其教学活动。在实验开始前,先统计并分析各班级的整体能力水平,前测采用的是两个班分班时的初始成绩,并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班在各科成绩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实验研究。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些工作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习惯和状态上大致相同,以提高后续的研究可信度。实验方案采用轮组实验法,进行酶的本质与探索,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基因在染色体上三部分内容教学时,实验班为11班,对照班为12班;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时,实验班选择12班,此时11班作对照控制班。记录每一次实验课例教学完成后的课堂成绩并用spss处理分析,每一次课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课堂成绩具有显著差异,且总是实验班成绩总是比对照班好。经过接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后进行后测并记录后测成绩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知两个班在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后,生物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故采用合理加工的生物科学史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效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验的学生在逻辑推理的水平上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