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年(1901-1911)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它是清王朝的最后十年,也是社会急剧转变的十年。在这一时期,清政府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专制政权,进行了一场自上至下的革新运动,虽然这些措施没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政府,但一定程度上却引起了城市的变迁。特别是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直隶地区,发生了很大变化。直隶密迩京师,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央政府的极度重视,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直隶地方政府推行中央的行政命令力度也比较大,而且更容易受到中央政局变动的影响。因此,作为畿辅重地,天子脚下的直隶,对中央的政策、制度实施的程度相对于其它省份而言也要高一些。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初年,随着新政的到来,各地区纷纷出现了许多新的设施,各个城市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变迁,尤其是直隶地区在这一时期城市的变化也更为突出。在以往的学术成果中,研究新政的内容较多,但从城市变迁角度探讨新政时期地方政府和城市变迁关系的系统性成果较少,本文拟以官方公牍、地方志和报刊资料为基础,并结合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即对此进行系统分析。本文所说的城市变迁,大致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城市社会组织和城市社会风气三个方面的内容。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二十世纪初年,在新政的影响下,直隶地方政府推行的一系列行政措施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其中,地方政府对城市的传统公共设施影响比较大,主要是传统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和扩大,社会组织的变化以及新设施的出现和扩建。第二部分:介绍了二十世纪初年,直隶地区城市风气的变化,主要介绍了人们法律意识、卫生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部分:介绍了二十世纪初年直隶地区城市变迁的局限性,重点分析了清末新政对城市变迁的影响、传统财政制度对城市变迁的影响、直隶地方经济状况对城市变迁的影响、官员任免制度对城市变迁的影响及人们的观念变化对城市变迁的影响,并指出这一时期的城市变迁虽然速度快、范围广,但却很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