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具有指导批评实践功用的翻译批评体系并通过批评实践检验其效用。 翻译批评是以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理论,对各种翻译现象、翻译作品和翻译思潮等进行分析、阐释和评论的科学认识活动,是联系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纽带。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发展相比,翻译批评的发展总体上相对滞后,加强翻译批评研究是翻译学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翻译研究体系到翻译批评研究体系再到翻译批评体系研究的综述体现出构建整体、系统、动态、开放且具有建构性翻译批评体系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翻译批评体系是由批评主体、批评客体、批评参照系等相关要素共同作用而构成的互联网络系统,是批评主体依照批评参照系对批评客体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生成批评产品供消费者消费的具体批评实践操作体系。 论文依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构建翻译批评体系。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翻译研究途径,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性整体研究,呈现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译学发展的关联序链观、翻译生态的平衡和谐观、翻译文本的文本移植观、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观、翻译主体的译者责任观、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观、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观、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观、翻译标准的多维整合观、翻译方法的多维转换观等,以及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体系、翻译群落、译有所为等核心概念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理据和视角。生态翻译学“十论”和主要翻译观及核心概念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理据系统,为批评实践提供批评理据。生态翻译批评体系既是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的翻译批评体系又是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具体批评实践的操作体系。 生态翻译批评体系构建要素不仅包括传统翻译批评中的批评主体、批评参照系和批评客体,还包括了批评(生态)环境(包括时空和批评媒介等在内的自然环境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等在内的现实社会环境)、批评产品以及批评产品消费者。生态翻译批评体系根据批评要素分解为批评环境系统、批评群落系统(含批评主体系统、批评产品消费者系统)、批评客体系统、批评参照系统、批评消费系统等。批评(生态)环境指与翻译批评活动关联的、影响批评群落生存和发展的外界因素的集合,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严谨科学的翻译批评必须关照批评环境,翻译批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批评主体受到批评环境因素影响的选择过程。批评主体是翻译批评的发起者和操作者及消费者等,包括译者、专家学者和翻译批评产品消费者等,共同组成批评主体系统。翻译批评需要来自于不同主体的不同声音,不同批评主体的作用是互补的。生态翻译批评强化批评主体责任,凸显批评主体在批评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能动作用。生态翻译批评关照批评群落,关照批评群落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批评群落生态。批评客体是批评的对象,包括译作、译者、译论、译事、翻译过程、翻译环境、翻译群落、批评群落、批评产品,批评参照系等,共同构成批评客体系统,其中的批评产品和批评参照系的批评体现出批评实践中的“翻译批评的批评”。批评客体的多元性反映了批评路径的多元性。批评参照系包括了批评理据、批评目的,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四者之间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翻译批评参照系统。批评理据能够描述“据何批评”,批评目的能够描述“为何批评”,批评标准能够描述“据何评价”,批评方法能够描述“如何批评”,从而赋予批评参照系以描述特征。批评产品和批评产品消费者构成批评消费系统。其中,批评产品是翻译批评的结果和成果,是批评产品消费者的消费对象;批评产品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从批评产品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人员,这些人员与翻译批评的发生、批评产品的出版传播和消费等环节相联系,主要包括用户、批评者、读者、译者、专业编辑、教师等。 包含六要素的生态翻译批评体系使得翻译批评的流程得以延展,研究范畴得以拓展;区别于自上而下的线性翻译批评体系,生态翻译批评体系呈现为双向循环的环状体系,融汇了顺向批评和逆向批评,体现出内部批评与外在批评、局部批评与整体批评、浅层批评与深层批评的多元层次性;立足于翻译批评的规定性,生态翻译批评体系可以描述“批评环境如何”、“谁来批评”、“据何批评”、“为何批评”、“据何评价”、“如何批评”、以及“批评什么”和“批评结果如何”等问题,具有显著的描述性特征,达成生态翻译批评规定性和描述性的契合。概而言之,生态翻译批评体系是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的、包括批评(生态)环境、批评主体、批评参照系、批评客体、批评产品和批评产品消费者六大要素、具有双向循环、多元层次、规定性与描述性相结合、整体/关联,动态/开放特征的环状翻译批评操作体系,整体综观了与批评前、批评中、批评后不同阶段相互关联的批评要素,客观反映了翻译批评活动的全过程。 生态翻译批评体系的构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论应用创新,体系结构创新和内容创新。构建生态翻译批评体系是一种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于翻译批评研究的积极尝试和探索。生态翻译批评体系突破线性结构的双向循环的环状结构,客观体现了翻译批评的全部流程,体现了不同批评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体现了批评群落成员之间的对话和协调,也体现了圆形批评的理念。通过类别移植而提出的“批评群落”、“批评纲要”,“批评链”和“批评生态”等用语有助于丰富翻译批评术语体系。 生态翻译批评体系应用于变译理论批评、变译过程批评、翻译群落人际关系批评和文本翻译质量批评的批评实践证明,该批评体系是具有学理性并契合批评操作实际,在翻译批评实践中体现出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当然,生态翻译学尚处于建构和日臻完善的过程之中,生态翻译学理论也不是全元的翻译理论,不可能用于解释所有的翻译现象。因此,作为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开展翻译批评的操作框架,生态翻译批评体系有望随着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和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不断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