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研究冠心病患者糖代谢情况与冠心病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除积极治疗冠心病外,尚需考虑加强对餐后高血糖的筛查,重视IGT阶段的早期干预,对减少新发糖尿病及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于我科入院行冠脉造影的152例患者(初步诊断为冠心病,且既往未经过系统药物治疗)中,随机抽取单纯CHD患者30例(A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3岁;CHD合并IGT患者30例(B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1岁;CHD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C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7岁。入院患者收集血清标本,比较各组血清四种炎性因子(MMP-2,MMP-9,CRP,ox-LDL)的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定量评价各组冠脉病变程度(狭窄程度及斑块数目),比较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将30例B组患者随机抽出10例患者服用阿卡波糖(D组),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55.9岁;未服用降糖药患者10例(E组),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56.2岁。D组、E组均应用冠心病常规治疗药物,比较两组1个月,3个月的血清四种炎性因子(MMP-2,MMP-9,CRP,ox-LDL)水平。结果:1、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TC、TG、LDL-C,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C组空腹血糖的比较,后者高于前者。2、冠状动脉造影提示CHD合并IGT组冠状动脉损害(狭窄程度及斑块数目)程度与CHD合并糖尿病组相似,较单纯CHD组冠状动脉的损害明显加重,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变支数P(BC)=0.59571, P(AB)=0.05171,P(AC)=0.04255;三组病变程度P (AC)=0.71197, P(AB)=0.00574,P(AC)=0.00574,统计结果提示心血管并发症在糖耐量异常阶段与糖尿病阶段相似。3、单纯CHD组行PCI治疗占70.0%,CHD合并IGT组行PCI治疗占77.3%,CHD合并糖尿病组行PCI治疗占88.7%,三组患者是否行PCI治疗无明显差异;由于CHD合并IGT组、CHD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冠状动脉病情较重,部分患者不可行PCI治疗,而选择外科CABG治疗,再次说明心血管并发症在糖耐量阶段与糖尿病阶段相似。4、三组的MMP-2、MMP-9、CRP、ox-LDL浓度比较提示:CHD合并糖尿病组血清MMP-2、MMP-9、CRP、ox-LDL的浓度高于CHD合并IGT组;CHD合并IGT组血清MMP-2、MMP-9、CRP、ox-LDL的浓度高于单纯CHD组,P<0.05;说明炎症反应参与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5、CHD合并IGT服用阿卡波糖组较CHD合并IGT未服用阿卡波糖组血清MMP-2,MMP-9,CRP,ox-LDL的浓度在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P>0.05;3个月时明显降低,P<0.05。CHD合并IGT服用阿卡波糖组内MMP-2、MMP-9、CRP浓度值进行分析后,在0月与1月、1月与3月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0月与3月之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OX-LDL浓度值进行分析后,在0月与1月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0月与3月,1月与3月之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CHD合并IGT未服用阿卡波糖组之间血清MMP-2,MMP-9,CRP,ox-LDL浓度值进行分析后,在0月与1月、1月与3月、0月与3月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阿卡波糖在降血糖的同时,还具有降低血清炎性因子作用,阿卡波糖抑制炎症反映的同时,可能还具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结论:1、糖耐量异常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炎症指标的检测,推测其对心血管远期并发症与糖尿病相似。2、炎症反应参与与IGT、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且通过阿卡波糖可以抑制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