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制度环境视角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效率研究

来源 :新疆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4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逆全球化”现象的兴起,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扩大对外开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多数行业尤其是工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如何化解过剩的产能是中国当前调结构、转动力的关键所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外施策解决产能过剩。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作为外部政策,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实施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转移一部分产能。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有利于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新型经贸合作,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等,充分拓展国际市场。虽然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规模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量水平仍然较低,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流量仅占到中国对外直接总投资的12.51%,如何提升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量”,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效率如何?如何提高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效率等,这些都成为现阶段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因素,分别从微观层面的垄断优势理论、折衷理论与宏观层面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以及适用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等分析了诱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其次从定量角度分析中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并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效率。本文选取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公布的63个“一带一路”国家作为研究主体,从市场、劳动力、能源三个角度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动机,测算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效率,并引入投资非效率模型,对比基础设施水平所引致的“硬成本”与制度环境水平引致的“软成本”对中国投资效率的影响,然后分别从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对比基础设施与制度环境对投资非效率的影响。根据上述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总体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中存在劳动力与市场寻求动机,距离对中国投资水平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而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共同语言与共同边界都会促进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水平。从投资非效率模型中发现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中国OFDI效率,而制度环境水平的提高对中国投资效率表现为负向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效率国别差异较大,最高的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71.01%,最低的为拉脱维亚仅1.08%,投资效率居高的多为能源密集型国家。第二,将“一带一路”国家分地区实证分析得出:南亚、中亚与西亚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完善引致的投资效率提高大于欧洲与东南亚国家,而南亚、中亚与西亚地区制度环境水平的提高对投资效率的负向影响大于欧洲与东南亚国家;第三,将“一带一路”国家分收入水平实证分析得出:中等与低等收入水平国家基础设施水平的完善对投资效率的提高大于高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中等与低等收入水平国家制度环境水平的提高对投资效率的降低大于高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最后,结合中国投资现状与本文对中国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分别从基础设施与制度环境两个角度为提高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水平与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应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通机制,与“一带一路”国家搭建人才合作平台,有重点的开展“一带一路”区域基础设施合作。制度环境方面,其一,中国应规范自身制度环境,包括工资薪酬、市场机制等方面,从而适应高标准的国际制度环境;其二,与“一带一路”国家一道构建高水平的投融资政策。
其他文献
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耗竭、环境恶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阻碍,能源消耗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引起世界关注。为此,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治理全球环境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对经济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绿色发展作为目标,有助于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含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治理环境污染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集约型到环境友好型转变。从经济与社会两类角度来看,
自改革开放时期招投标制度从国外引进以来,因为在维护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领域、政府采购领域。但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该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法分子用于谋取暴利,开始衍生中串通招、投标的犯罪行为。我国在1997年的新刑法中开始对串通招投标犯罪行为进行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行为起到了威慑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多品种、小批量、周期短的制造特点,对于生产流程的优化和生产计划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缩短制造周期、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成为智能制造环境下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生产制造过程多数研究只考虑人员与机床设备两类资源的优化调度。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资源被扩展为集成优化的对象,自动导引车作为智能制造系统中典型的运输工具,在车间自动化生产制造过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4+4+X”劳动教育课程,围绕“家庭劳动、校园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四个领域,主要开设模块课程、社团课程、融合课程和项目课程,灵活融入其他课程元素,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意在通过不同劳动教育课程及课程评价要素的融通,引领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汽车的保有量与日俱增,而与之相匹配的停车设施建设发展却差强人意。停车设备的老化、停车管理的落后以及车位的紧缺等问题最终造成了城市停车难题且愈演愈烈。同时,因不同属性用地所具有的停车吸引特性差异而导致停车设施利用不均衡的问题更加剧了“车位难寻”的现象。因此,通过优化区域资源,推进城市停车资源共享来改善停车位需求紧缺与停车位资源闲置之间的不平衡矛盾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改善城市停车难题
三维校园可视化建设近几年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但目前大多数三维可视化校园系统展示的内容较单一,多数系统缺少展示其内部构造和构件属性信息;另一方面部分系统欠缺设计适合的地理空间分析,难以为校园的管理与规划提供参考。在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日益成熟的当前,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面向社会化应用的BIM+GIS融合关键技术研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运用B
商业惯例是指在商事活动中交易各方自发形成且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交易规则。通过考察商业惯例的性质可知,其具有自治性和任意性等明显特性。由于规范性不够,法律上也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引,仲裁机构往往对商业惯例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没有统一的认识。所以如果对商业惯例不加鉴别地予以概括适用,将会给仲裁公正带来较大风险,并且也可能导致商事主体在商事活动中确定成本、解释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不合理增加。相比诉讼,正因为仲裁具有开放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师资仍然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中的短板。新时代下,特殊教育发展已经步入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看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特教教师队伍,是特殊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发展进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村落世代文化传统的融合与沿袭,是支撑村落未来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更是村落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然而,当下承载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不断遭受城镇化的冲击,空间文化属性受到严重破坏,非遗文化逐渐消失。基于此,优化村落非遗活动空间,重焕非遗文化在村落中的活力,开发其经济资源作用,刻不容缓。关中山地地区,其传统村落在自生长过程中所受外界干扰较小,非遗民俗活动留存较为完整。基于此类活动所承载的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长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虽然在2017、2018两年经历了连续的下滑,但总体上,我国OFDI的体量仍然十分庞大,中国在跨国投资与区域合作的舞台上保持着十分活跃的姿态。在2013年9月,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加强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联系与交往,随后于2015年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使得中国同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合作程度进一步提升,中国对亚洲国家直接投资问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