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肾茶饮治疗湿热型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其疗效性和安全性,为探索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了解高尿酸血症人群饮食习惯变化情况,探讨饮食习惯与高尿酸血症发病之间的关系,为防治本病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2例湿热型高尿酸血症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加。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如低嘌呤饮食指导、运动宣教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肾茶饮,并结合饮食习惯调查,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一个疗程。本研究观察并记录试验前后两组患者尿酸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研究者利用自行设计的饮食习惯调查表,了解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饮食习惯变化情况。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UA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UA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试验组ALT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ALT较治疗前增加,试验组治疗前后AL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AS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AST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AST较治疗前增加,试验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AS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3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T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G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TG较治疗前增加,但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T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之间CHOL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CHOL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较治疗前略有增加,但试验组治疗前后CHOL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Cr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20.6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摄入更多数量和次数的叶菜和水果坚果类食物,摄入更少数量和次数的豆制品、菌藻类、内脏类、海产品类食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饮食摄入量和频率变化大体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摄入更多纤维,摄入更少的总能量、蛋白质及脂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营养素摄入量变化大体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够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够降低患者高尿酸水平,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肾茶饮具有减轻肝肾负担的作用。3肾茶饮简便易用,是一种具有安全性及良好疗效性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4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高脂肪、高嘌呤饮食偏嗜情况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饮食模式逐渐向低嘌呤、多膳食纤维模式改变,同时改良后的饮食模式对尿酸下降有积极作用,可在患者中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