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云南省烧伤研究所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以来收治的成人严重烧伤患者的住院临床病历资料100例。分析我省严重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疗法治疗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严重烧伤患者28天生存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今后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筛选云南省烧伤研究所2012年1月到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所有严重烧伤患者病历100份。对烧伤后前48小时液体复苏情况进行统计,并用实际补液量与全国烧伤补液通用公式预计补液量进行比较分析。以患者的基本情况、烧伤特点、休克期液体复苏情况等作为自变量,以28天生存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生作为因变量,进行各并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和28天生存状况的Cox回归分析,探讨自变量中与并发症及28天生存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组患者各时间段补液量与全国烧伤液体复苏通用公式所计算的预计补液量比较:第一个8小时补液量的t检验结果为:t=13.58,p=0.00<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计算可知第一个8小时实际补液量少于预计补液量的42.5%(即1.83±1.35L)。第二个24小时补液量的秩和检验结果为Z=6.736,p=0.00<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计算可知第二个24小时补液量超出预计量的43.5%(即1.91±2.49L)。在本研究后续的分析中,此部分实际补液量的偏差对并发症及28天生存状况有一定的影响。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的秩和检验结果为Z=0.088,p=0.930>0.05,与NFR预计补液量无统计学差异。2.通过对各并发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28天生存状况的Cox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回归方程及OR值或RR值:菌血症:logit (p)=-3.422+2.184气管切开+0.001第一个8小时晶体量,气管切开OR=8.883,第一个8小时晶体量OR=1.001。肺炎:Logti (p)=-3.170+1.142气管切开+0.001第二个24小时胶体量,气管切开OR=3.134,第二个24小时胶体OR=1.001。ARDS:logit (p)=-4.858+1.591气管切开+0.001第二个24小时胶体量气管切开OR=4.91,第二个24小时胶体量OR=1.001。MODS:logit (p)=-4.858+2.238气管切开+0.001第二个24小时胶体量,气管切开OR=9.378,第二个24小时胶体量OR=I.001。28天生存状况:In[h(t)/ho(t)]=1.686吸入性损伤+1.532低血容量休克+0.001第二个24小时实际水分量+2.829肺炎+1.045ARDS吸入性损伤RR=5.296,低血容量休克RR=4.625,第二个24小时实际水分量RR=1.001,肺炎RR=16.924, ARDS的RR=2.844。结论:1.云南省交通欠便利,基层医院烧伤专科不多,存在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不充分的问题,统计结果为烧伤后第一个8h补液总量少于公式预计量。入烧伤中心后积极、有效的抗休克治疗,使得大部分严重烧伤患者较平稳度过休克期,休克期死亡率较低(7%)。2.临床上对于面颈部烧伤及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积极预防性气管切开,防治窒息的发生。但同时应加强雾化、翻身、吸痰及无菌操作等护理。并且待肺功能改善后应尽早拔管、脱机,降低感染引发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菌血症OR=8.8,肺炎OR=3.1,ARDS OR=4.9,MODS OR=9.4)3.肺炎、ARDS及MODS的回归分析中,除气管切开外,“第二个24小时胶体量偏多“,成为相关危险因素之一,(有待今后临床更多观注总结,OR=1.001)。4.普及火灾急救知识,降低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积极防治肺炎的发生,打断ARDS到MODS的序贯发生过程。通过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治,提高患者28天生存率。(由高到低:肺炎RR=16.924,吸入性损伤RR=5.296,低血容量性休克RR=4.626, ARDSRR=2.844,第二个24小时水分RR=1.001)5.烧伤中心补液生存曲线可知严重烧伤患者17天以后的生存率开始明显降低,仅为临床对病情预后判断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