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气管肿瘤、外伤及先天性疾病等需行气管部分切除,气管环形切除超过5~6cm时,必须植入气管替代物,才能重建气管的连续性以维持气道的通畅。本实验用犬带血管蒂的肋软骨肌瓣做成人工气管,采取带气管支架和不带气管支架两种方法,观察两种方法对犬存活率的影响,观察吻合口的愈合过程、人工气管的通畅度、人工气管上皮的生长,为自体组织再造气管寻找一个新的方法。
方法:用健康成年杂种狗16只,雌雄不限,体重16.1±1.0kg,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
硫贲妥钠基础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机械通气,术中使用卡肌宁保持肌松。取右胸前外侧切口,长约20cm,显露出第4~6肋骨、肋软骨。做第4、5、6软骨肌瓣并保留胸廓内血管,长约4cm,保留第4、5肋间肌及肋间血管作蒂,沿肋骨长轴向内面翻卷成管状,缝合第3、6肋间肌游离缘,作成人工气管。切开纵隔胸膜,游离气管,近隆突上方lcm处行气管切开,插入无菌气管导管,台上机械通气。气管切开上方lcm处切除4cm气管。对照组人工气管与气管上下断端做全层对端吻合,拔出台上气管导管,缝合气管切开处,继续经口气管导管通气,于右侧第6肋间胸骨旁10cm另作切口置胸腔闭式引流,并牢靠固定,逐层关胸,将犬颌胸位固定。实验组人工气管与气管上下断端全层对端吻合,其内置入气管支架,拔出台上气管导管,将气管支架下移,使气管支架超过上下吻合口,缝合气管切开处,继续经口气管导管通气,于第6肋间胸骨旁10厘米另作切口置胸腔闭式引流,并牢靠固定,逐层关胸,将犬颌胸位固定。犬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给予抗生素、止血药及补液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饲养室,青霉素400万单位静点,2/日,共三天,术后第2、3天进流食,适当补液,逐渐过渡到普食,停止输液,术后第3天引流管无引流后拔出引流管,术后第14天拆线。术后用气管镜观察人工气管是否通畅、内壁是否光滑,术后2周取出气管支架,观察犬的一般状况及呼吸有何变化,术后第4、6、8周处死动物,取出人工气管,测量其前后径,并与自身正常气管前后径比较,做病理切片观察吻合口的愈合情况及上皮组织的形成。比较实验犬两种不同方法进行人工气管替代的存活率。
结果:两组犬的存活率及存活期明显不同,对照组8只犬存活时间均未超过24小时,其中1只麻醉过深死亡,其余7只死于人工气管扭曲变形、塌陷而导致的管腔阻塞或狭窄,实验组其中2只犬分别于术后第2、5天发生气管吻合口瘘,分别死于第2、10天,其余6只犬存活超过2周,存活的6只犬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都能完成日常活动,无明显气短,但犬剧烈活动时气短。6只犬于术后2周取出气管支架,其中5只能继续存活,气管镜观察管腔通畅无塌陷,1只取出气管支架后2.5小时死于人工气管塌陷而导致的管腔狭窄。于术后4、6、8周处死犬,气管吻合口愈合,无吻合口瘘,测量人工气管直径,为正常管径的75%~94%,病理切片示术后4、6周人工气管内表面未见有上皮组织生长,表面为大量炎性组织,术后8周人工气管内表面吻合口附近有少量分化不良的纤毛上皮组织生长。
结论:用犬带血管蒂的肋软骨肌瓣再造气管,人工气管易扭曲变形而导致管腔阻塞或狭窄,实验犬存活困难,用犬带血管的肋软骨肌瓣再造气管并置入气管支架犬能成活,术后2周取出气管支架实验犬大部分能继续存活,而且管腔结构无明显狭窄,术后8周人工气管内表面吻合口附近有少量分化不良的纤毛上皮组织生长。实验表明带血管蒂的肋软骨肌瓣辅以气管支架能完成气管再造,实验犬能较长期存活,为自体组织再造气管找到了一个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