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与高健译本的翻译规范考察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作家,美国文学之父Washington Irving的代表作为The Sketch Book,该书自1819年出版以来,立即引起了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也奠定了Irving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该书自译介到中国以来,学者们对其系统全面的研究少之又少,现有的研究大都是集中于该书中的两篇小说,即Rip Van Winkle和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因此,本文结合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对The Sketch Book的两个中译本:林纾的《拊掌录》和高健的《见闻札记》进行对比研究。林纾的《拊掌录》发表于1907年,而高健的《见闻札记》发表于1996年,两个译本诞生时间几乎相差一百年,不同时期产生的译本必定会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本文从图里翻译规范的三分法,即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对林纾和高健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对两译本进行充分对比后发现:林纾更倾向于目标语文化的可接受性,而高健更注重源文本信息的充分性表达。至于具体的翻译策略,林纾多采用古文中常用的字词及句式,如四字格、对偶句等;而高健则遵从了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综合来看,译本的差异主要是各自遵从了各自时代翻译规范的结果。而造成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包含了各自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因素以及读者期待等。
其他文献
笔者以约翰·莫特利的《统一尼德兰史》选段作为翻译实践文本,该著作讲述了尼德兰民族独立战争,详细描述了 1584年至1609年尼德兰联邦与由腓力二世领导的西班牙王权之间的漫
本选题翻译实践材料为中国作家萧红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小城三月》。该作品通过对女孩翠姨爱情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和传统宗法制度对爱情的摧残与束缚。作品语言
在国语学研究中,外来语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关于现代语中的外来语,迄今为止研究广泛,已在音韵、词汇、表记、使用特征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研究体系。近代语中
“实证的人道主义”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没得到足够重视的关键词。围绕它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本现象,深入解密这些文本现象会发现:青年马克思在反思“物质利益难题”
恶性肿瘤最大的特点就是肿瘤细胞生长失去可调控性,且具备浸润潜能.这些癌细胞能脱离原发灶侵入周围组织,并向远处迁移.癌转移是造成临床治疗失败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合并
运用知识图谱、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01-2014年体育领域10种期刊的31699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年研究者主要围绕体育社会学、体育强国、体育公共服务、大型体育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该翻译项目的原文为丹尼尔·列维京编著的《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下保持头脑清醒》中的第一章“信息过载,让人难以抉择”节选内容,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