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理念的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32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成为学界公认的主要诱因之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所以现在是我国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时期。住区作为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建筑,是居民生活与交往的主要场所,所以其设计是否低碳直接影响城市碳排放水平。因此本文以住区为研究对象,从道路交通组织模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绿地景观设计、开发强度及街区规模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适合济南的低碳住区规划模式,引导低碳住区的建设方向。   论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低碳住区理论和实践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行概念辨析,找到低碳理念的主要核心内容:可核查、可测量,而非大而空的口号式设计。同时以济南市为例,探讨济南住区建设的基本特征,寻求在住区建设中与低碳存在的矛盾点,进而提出相应的规划手段。本文提出的低碳住区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开发强度和街区规模,最终得出适合济南的低碳住区平均容积率应在2.0以内,街区规模宜以130-150米为宜;其次在此基础上建议模拟TOD组织模式配置公共设施,提出复合住区的设计概念实现区域交通微循环,降低住区交通碳排放;第三在注重住区景观规划的今天,倡导更有利于增加碳汇和降低对城市冲击的绿化模式,比如建议减少住区内部停车和采用立体绿化形式增加绿化面积,设计乔、灌、草复层绿化增加碳汇量,采用道路竖向标高高于绿地标高的方式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达到对雨水、污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等降低城市负荷。   最后论文提出低碳住区的规划设计模式,并对以上对策进行量化绩效分析,证明低碳住区在减少交通碳排放和增加碳汇方面所做的贡献。
其他文献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区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生动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近些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建筑材料,现代化生活设施,机械化
文化中心是基于多元功能空间所形成的复杂共享公共场所,其开放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等特征是城市发展文脉的阐释。本设计以建始县文化中心设计项目为研究对象,透过城市发
在80年代以来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与更新进程中,城市固有的物质形态与结构极大地遭到改变,特别是城市特色的人为破坏与形象趋同已经再也不能使城市成为人们记忆中那熟悉的家园和故
近年来细颗粒物PM2.5引起的空气质量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垂直绿化有较好的细颗粒物沉降效果,有望成为改善空气质量以对抗细颗粒物污染的
从最早的城市出现至今,每个城市的空间结构都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总结其中规律,可以将其归纳为若干种演变类型。而从农业经济时代开始,码头、仓库等最初意义上的物流节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夏热冬冷地区的室内热环境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该地区的室内热环境比较恶劣,而且该地区的大多数建筑普遍没有采暖和降温措施,只是通过冬天关
近几年,保障性住房与绿色建筑成为我国住宅产业中的两大热点。绿色建筑理论使保障性住房更加完善,同时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也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两者关系相辅
公共性日渐成为当下中国公共空间一个令人棘手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主要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公共空间,扮演着社区中心的角色,其公共性包含着
城市光环境建设是城市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照明规划不仅满足城市基础设施照明功能,提高人民居住质量,减少交通事故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更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延长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性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新的公共服务功能需求与满足方式也在不断出现。可在我国广大的小城镇层级与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