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的逐渐展开,中俄关系变得愈加重要,中俄关系的制度化需求也越来越强。中俄两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关系经历从“相互友好关系”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其每一步进展都伴随双方制度化的建设。推动中俄两国不断走向制度化的因素既有国际制度化潮流的激励,也有对中苏同盟“非制度化”的历史反思,而中俄两国在政治上的相互借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及安全上的密不可分更是决定了双方存在制度化合作的需求。受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对制度观念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知,新时期两国制度化发展的需求促使双方进行了新的制度、安全和合作观念的建构。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两国目前已经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建立了全方位的制度化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推动着中俄两国关系的制度化发展,并使其日益呈现出制度累积的特征,在两国高层的大力推动下,两国的制度化动力也开始由外部动力向内生动力转化。中俄关系的制度化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成效显著。中俄两国的相互信任日益增强,双方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争端解决通道日益顺畅,推进了中俄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诸如制度化的结构框架还较为松散、双方对制度化的重视程度有别、制度化的经济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及不同领域的制度化效果失衡等具体问题。目前,中俄关系的制度化建设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国家利益的多维性和动态性、美国因素的持续影响、经贸领域的滞后发展、中俄“双崛起”可能引发的竞争、“中国威胁论”的错误认知等消极因素的存在,却使得中俄关系制度化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俄关系制度化未来可能出现的前景进行了大胆预测,并提供了尽可能的政策建议。从长远角度看,为保证中俄两国关系继续在稳定的、可预见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下去,双方应以战略的眼光去审视和把握中俄关系制度化建设的未来前景,共同推进两国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