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ver1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政府时期的治藏政策研究在当今藏学界、史学界、宗教学界呈现出多方位、多角度的景象,不同的研究视野下的历史层面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文试从宗教学、历史学角度并以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黄慕松入藏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吴忠信主持仪式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边疆政策中针对具有特殊地域特点、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西藏地区的具体措施,并加以分析、研究。反思其中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印证历史的存在和现实的回应,进一步解读和探知这一历史时期国民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特点、意义及其存在的历史缺憾。本文论述中侧重于从中央政府角度去观照民族宗教政策的内涵,着重关注以上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发展和走向以及中、藏、英美等各方势力之间的角逐与妥协,从而恰当地切入关键性的历史事件,经纬交织。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国内外环境及西藏局势的发展,从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及国际环境两方面来认识。首先分析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所面临的客观形势,概要描述西藏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的隔阂和摩擦。强调客观因素在政府制定和调整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定位、切入各项政策的基础。脱胎于内外交困的政局下的民族宗教政策,必然具有应变突发事件的暂时性和原则问题的历史延续性结合的时代特点。第二部分着重以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黄慕松入藏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吴忠信主持仪式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为例分析中央政府较为怀柔的民族宗教政策。主要表现为:在行政体系里设置专门的机构,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派中央要员黄慕松、吴忠信等进藏致祭和主持达赖转世坐床仪式,协商、宣抚并尝试性地了解西藏地方的政治动向,在实践和碰撞中应变、调整,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客观依据。在细微处洞察和揣测,使得相关政策不断的完善化、系统化。用详实的史实来论证政策在客观环境下的可行性和渐进性。第三部分对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综合评价和探究,辨证地、客观地作历史的追问和阐释,对政策实施中的得与失作理性地思考和权衡,重点放在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和评估在不安定因素存在的社会轮廓下的政治价值,及以后双方关系的发展及其为今天我们制定政策时提供政治选择和方向性尺度。毕竟在内外交困的情境下,民国中央政府在世界面前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使西藏被分裂出去。
其他文献
<正>近代化的冻结方法中大部分属于空冷式冻结,而这种冻结方法几乎都是极缓慢的冻结;因而耗能较多。另外,既使运用这种冻结方法也不能保证冻结品的质量。然而,液温为-45℃的
在中国语言史上,一般认为科学的语言文字研究方法的提出与自觉的运用是从明末开始,在清代则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很多被认为是後代学者提出和阐发的思想和方法,在唐初颜师古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与西太平洋年际变化事件(ENSO)的关系、热带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变化的主要模态以及热含量估算等方面所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从根本上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充分说明,教育扶贫是脱贫和稳固脱贫成果的治
在小额速裁程序的试点过程中,存在受理案件类型单一、调撤率过高,以及当事人对小额诉讼程序选择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绝对化地规定对小额案件实
问候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口语。恰当的问候语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不当的问候语则会使问候对象感到尴尬,阻碍人际交往。问候语也是初级阶段汉语教学的重要
我国历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开始于曹丕(或魏晋),这是鲁迅先生于1927年在国内学术界首倡和标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开始有人对此论断提出了不同意见
为开发新型营养面条,探究青稞粉对面条的物理品质特性的影响,以小麦粉为原料,分别添加45%、60%、75%的青稞粉制作面条,研究不同青稞粉添加量对面条颜色、硬度、弹性、水分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纷纷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