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城市应急预案和减灾措施已成为各个城市政府机构统领辖区安全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在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论文利用应急管理学、脆弱性概念、福利经济学、应急措施地址选定理论等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影响因素分析法、福利经济学、运筹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开展针对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急减灾工作研究,包括救灾物资的覆盖范围和最优化的存储规模、城市应急避难区域选址、应急减灾措施等。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第二章,从已有研究成果入手,对城市应急管理、脆弱性原理、福利经济学原理、现代城市应急避难实施的选址工作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梳理工作,并且论述了相关的理论概念和现代城市应急减灾物资存储理论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作为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城市应急物资供给安全产生影响的突发性事件是引起脆弱性的外因和产生条件。对于影响物资供给安全的突发事件通常只能通过对应急物资市场进行调控使其从“正常”状态向“供应中断”状态进行切换,才能够充分暴露城市应急物资供应机制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时的敏感性、脆弱性以及城市物资紧急状态的应对能力。运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地震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情况进行预测,以1970年以后中国的16次大地震的各种数据为基础,结果显示网络输出结果和样本的本质结果接近,表明应用到的算法也可以用到地震中伤亡人员数量的预测之中,在人员伤亡预测基础上构建了物资需求模型。然后构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模型,确定了三种物品需求为餐食、衣服、工程器械类,以汶川大地震为实例,测算了对应的物资需求量。第四章,为满足存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便应急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应急物资存地址的选定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数量与空间方面优化存储资源。首先,提出应急减灾物资存储选址目标,即满足响应时间最短、能够覆盖到所有的需求区域、能够有效解决覆盖区域内的“失效”问题。随后,提出“多级覆盖”策略来应对城市物资存储基地“失效”问题,也就是说每一个应急需求点均配置若干个存储基地,而各个存储基地依据响应的优先级别来为紧急需求点进行服务。最终选定在本溪市、郑州市、舟山市、泉州市、哈尔滨市、岳阳市、武汉市、株洲市、南昌市、广州市、柳州市、成都市、重庆市、徐州市、镇江市、长春市、日照市和秦皇岛市设置储备基地,基地数量为18个。第五章,通过对城市的应急减灾物资储备产生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综合权衡,并基于此对区域性城市的应急减灾物资储备的规模进行最优化方面的研究。分析城市应急救灾物资存储规模相关的的影响因素,结合福利经济学以及成本与收益分析法,以净收益的最大化作为城市应急减灾物资存储规模的优化目标,搭建城市应急物资存储规模的优化决策模型,通过决策模型发现城市应急物资存储收益最大时发生在应急物资存储产生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同时,此时应急物资的存储规模也是最优的。利用应急物资的需求函数、存储成本和收益、供应中断规模的平均值等参数对国内城市应急减灾物资的最优存储规模进行了测算。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点提出城市开展应急救灾物资存储领域方面的研究重点,内容包括了应急物资供给安全与突发事件预警方面的研究、现代城市应急救灾物资存储与释放策略方面的研究、城市应急物资的供给脆弱性深入性研究、以“情景和应对”为基础的城市应急救灾预案方面的研究、应急减灾物资运输方式选择与优化研究、以供应链为基础开展应急减灾物资存储置换方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