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高度关联,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脆弱、生态治理片面的特征突出。因此,维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保证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制约着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环境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品质化。面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减贫的双重压力,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创新减贫方式,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模式。生态扶贫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减贫方式的创新,是一种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和发展新方式的减贫新理念,也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旨在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减贫,在减贫中保护生态环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扶贫的根本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生态扶贫的基本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扶贫的根本原则,“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扶贫的制度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扶贫的思想引领,促进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是生态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生态扶贫既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现实要求。生态扶贫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发展经济彻底实现脱贫致富,而且可以依托生态建设工程,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缓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压力,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生态文明视角下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举措,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思想的新发展。农村生态扶贫涉及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的问题,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聚焦现实。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站在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视角,联系我国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现状,剖析农村生态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根源,提出解决农村生态扶贫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对策。基于以上基本的研究思路,论文的具体架构按照以下几部分展开:绪论从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现实背景入手,简要论述了论文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并采用文献解读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掌握和占有国内外最新的关于贫困和扶贫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探寻农村生态扶贫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缘由,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章重点阐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理论来源和基本内涵,为农村生态扶贫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包含着他们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为农村生态扶贫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农村生态扶贫实践的理论指南。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探索,对于中国生态建设实践和农村生态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是农村生态扶贫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新时代生态文明不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通过深入分析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问题,明确了农村生态扶贫研究的理论视域。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扶贫的内在关联性。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阶段进入巩固扶贫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同步实现小康的新阶段。因此,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成为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农村生态扶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是农村生态扶贫的核心要义,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减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检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表征。第三章梳理了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主要方式,并选取农村生态扶贫的典型案例,对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当前农村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随着中国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扶贫成效显著,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农村生态扶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滞后阻碍农村生态扶贫进程、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严重脱节、生态扶贫合力弱化、生态扶贫成果难以巩固等方面。第四章剖析了农村生态扶贫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从主观能力因素、客观现实因素、扶贫参与主体因素、影响生态扶贫的中介因素这四个层面,深入探究了农村生态扶贫困境的成因。在导致贫困的众多因素中,能力的欠缺是最根本的原因;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等内部要素影响着农村生态扶贫的进程和效果;扶贫开发的参与主体影响着农村生态扶贫的力量凝聚,农村生态扶贫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支持,但在具体的生态扶贫实践中,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都存着各自的问题;制度、技术等是调解贫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因素,专业的人才也会对生态扶贫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第五章坚持从实践出发,揭示农村生态扶贫面临的问题的深层原因,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入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破解农村生态扶贫困境需要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耦合共同发力,明确扶贫参与主体的职能,构建农村生态扶贫的“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机制;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生态扶贫配套机制,有效预防返贫风险;实现农村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减贫效应的三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