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木籽化学成分研究及其对TPA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炎症的影响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47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辣木(Moringa oleifera L.),原产于印度,阿拉伯半岛,为辣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 Adans.)的多用途热带植物。辣木含多糖、苷、黄酮、酚、甾体、萜类以及生物碱等化学成分。近年来,因其含有结构较为特殊的腈基、异硫氰酸酯基和硫代氨基甲酸酯基,辣木所含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被广泛研究,其降血糖、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生物活性被相继报道。银屑病是常见的皮肤炎症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罹患人群超过2%。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IL-23/IL-17轴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其中尤为关键的是IL-23,故而使用IL-23抑制剂来治疗银屑病是研究的焦点。本课题对辣木籽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并在佛波酯(TPA)诱导的小鼠类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上,研究辣木籽中化学成分对TPA诱导的动物皮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硅胶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技术、以及文献比对结构进行鉴定。(2)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细胞水平的抗炎活性筛选。以LPS诱导的巨噬细胞THP-1为炎症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C3,C4,和C5对模型细胞的活性、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CR)法测定炎症因子IL-1β、IL-12、IL-8、IL-23、IL-22和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3)动物水平上的体内抗炎活性研究。建立以佛波酯(TPA)诱导的小鼠类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以化合物C3、C4和C5制成的乳剂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给药前后小鼠皮损程度形态学变化,包括给药后小鼠皮肤厚度、真皮层毛细血管扩张、和炎症细胞浸润的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PCR)检测小鼠皮损区域IL-17和IL-23 RNA表达情况。结果:(1)从辣木籽中分离出5种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stigmasterol(C1)、长链烃(C2)、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C3)、niazirin(C4)、marumoside A(C5)。(2)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C3)、niazirin(C4)和marumoside A(C5)均可对细胞因子IL-1β、IL-8、IL-12、IL-17、IL-22、IL-23和TNF-α的m RNA相对含量有一定调节能力,其中,对IL-17的调节作用最为显著(P<0.05),IL-22和L-23次之(P<0.05)。之后检测三种化合物对THP-1培养液中IL-2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化合物C3和C4均可大幅降低培养液中IL-23的水平,而化合物C5可刺激IL-23产生及释放增高(P<0.05);(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研究辣木籽中的体外抗炎活性物质改善了佛波酯(TPA)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皮损;皮肤组织切片也证明了化合物C3、C4和C5均能有效抑制TPA诱导的棘层增厚和皮肤炎症、充血改变;RT-PCR结果显示,C3和C5治疗组中,IL-17和IL-23 m RNA的表达量均有明显下降,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4治疗组的IL-23表达量均有所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从辣木籽中分离得到的三种化合物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C3)、niazirin(C4)、marumoside A(C5)在LPS诱导下巨噬细胞THP-1炎症模型上均表现出抗炎活性,并改善了佛波酯(TPA)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动物的皮损。
其他文献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俗称5G)成为智慧家庭、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形成的智能化社会的重要载体。功率放大器作为5G通信系统的关键器件之一,其工作性能直接决定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指标,尤其是功放与生俱来的非线性会严重降低通信质量。5G通信系统中采用了高调制度的调制信号,这对功放的线性度提出了苛刻要求。此外,为了满足通信速率,5G系统的带宽变得更宽,从而导致功放产生的记忆效应更强、更复杂
目的:深入研究T淋巴细胞亚群参与GVHD发生的机制,为防治GVHD的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和理论基础。方法:用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方法从转eGFP基因的C57/BL小鼠脾细胞中分离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并输入经致死量全身照射的BALB/C小鼠体内制作GVHD模型。荧光显微镜观察受体鼠组织中eGFP+细胞的分布、扩增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以魔芋粉为原料,采用现代化学方法对魔芋粉神经酰胺的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和鉴定进行了系列研究。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神经酰胺的最佳条件是:温度为70℃,时间48min,乙醇浓度为90%,料液比为1:2。而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神经酰胺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的时间为10h,乙醇的浓度为90%、料液比是1:5。综合考虑提取效率和经济效益,超声提取法最佳。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DA201
为全面掌握四川省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加强对地方猪品种种质资源特性的认识,引导四川省地方猪种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本研究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完善了四川7个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的基本信息,同时,对各保种群的群体规模和生产性能水平进行了动态分析。以群体规模较大和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内江猪为例,针对其本品种选育情况,详细分析了其生产性能水平在近30年的遗传变化情况,为评估我省近年的猪种资源保护状况提供理论数据
目的: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及分化不全、炎性细胞浸润、新血管生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寻常银屑病中由以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为特征性病理表现之一。作为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期许多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炎性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在银屑病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前期我们在细胞因子角度着手,对中药银屑1号
目的调查脑卒中清醒患者早期活动规范现状,查找影响早期活动规范率的相关因素;探讨品管圈对患者的干预效果;将品管圈应用于提高患者早期活动规范的干预措施中,为临床进行早期活动规范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某三级甲等医院在2018年4月至9月经过门诊建档的脑卒中清醒患者,入选对象按照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选择100例进入干预组;190例进入对照组。干预组:了解患者活动现状;从患者的认知
医学影像分割在基于医学影像的辅助诊断尤其是疾病的早期诊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海马萎缩是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医生通常需要基于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海马结构进行分割,并进行形状和体积分析。然而,与自然图像相比,由于医学影像成像复杂,且不同患者间的解剖结构差异很大,导致该任务的实现极具挑战性。
不同类型的DNA损伤是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抵抗这种威胁,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进化出了高效而复杂的DNA损伤应答途径来识别和修复这些DNA损伤。因此,DDR缺陷与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人类疾病的紧密联系不仅有许多报道而且在预料之中。以DNA损伤中最严重的形式DNA双链断裂(DSB,Double-strand break)为例,在高等生物中,DDR通路需要多种因子参与,其中许多因子可被A
目的:运用现代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对金边土鳖药材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拟定金边土鳖药材质量标准草案。方法:1.采用显微鉴别法对金边土鳖粉末进行观察。采用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对现行标准TLC鉴别方法进行优化,使方法更加适用于金边土鳖及其混伪品的鉴别。2.运用分子生物技术对金边土鳖COI、12SrRNA、16SrRNA、ITS2四段序列的鉴别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金边土鳖DNA条形码。基于上
研究背景:胃癌是一种异质性很高的肿瘤,不同胃癌的生物遗传背景也相差甚远,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重要的修饰形式,成为肿瘤研究的关注点之一。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与抑癌基因沉默有关。胃癌的发生发展多伴随着低氧的微环境,低氧环境下肿瘤细胞是否表现出独特的组蛋白修饰特点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胃癌组织细胞中H3K9me2和H3K9me3甲基化修饰水平变化,低氧处理胃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