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反语源自自古希腊时期,从那时起,反语一直受到修辞学家和学者的研究。他们致力于从各个层面对反语进行或规定性或描写性的研究,为人们更好的理解和使用反语这一修辞格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但是,这种奇特的语言现象,即说话人使用反语来表达和他/她真实意图相反的意思,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现代语言学家,尤其是语用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案,如Grice的反语语用观, Leech的反语原则,Giora的分级显性意义假说,Clark和Gerrig的伪装理论,Sperber & Wilson的回应提及理论等。他们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和覆盖面。但由于反语本身的复杂性,单独运用某一理论对反语进行解读都或多或少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同时也不能完整、动态的揭示反语意义的构建过程。而作为接受度最为广泛的回应提及理论,也存在没有清晰解释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反语的识解过程这一不足之处。基于这些不足,本文在认知语用学的视角下,以属性强加联想假说(邹春玲,2010)为理论框架,对反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做了一次探索性研究。属性强加联想模式以属性为基本点,通过界定属性的本质及特点,即属性概念化的恒定性和常规性,以及其移情作用,确立了“强加联想”的操作步骤。该框架从反语的本质出发,立足属性操作本质,其核心是通过属性强加联想模式下的“正-反相邻连续统”,针对反语生成和理解的内在认知机制作出说明。本文从属性模式角度出发,试图对反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构建一个行得通的认知机制。本文分为六部分,力图对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做出清晰的解释和说明。下面是对各部分内容做一简单的介绍。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是对反语进行了一个简单系统的介绍,包括其定义,分类及作用,此外,本章亦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作者系统的梳理了本文所用属性模型的理论框架以及对过去最有影响力的反语理论做概括性回顾和评析,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为本文的研究确立理论基础。第三章,方法论。本章更加细致描写了本论文所使用的方法论,为论文的信度和效度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持。第四章,研究结果。基于前文对反语理论系统全面的回顾及对理论框架的详细阐述,作者在本章提出本文的理论框架:即以属性强加联想模型为框架,截取一个恰当范畴的“正-反相邻连续统”,进而构建了反语生成和理解的心理机制流程图。第五章,讨论。作者在本章以新建立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具体的反语例子,较为详尽的解释了该理论框架的应用过程。第六章,总结。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指出其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