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音乐演唱会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拥有众多的欣赏者与巨大的影响力。作为有着充盈生命力的一种文化景观,流行音乐演唱会理应受到理论界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现有的某些成果,也还不够深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至今仍然比较模糊,对流行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及其社会作用评价也还不够公允。这种学术研究的滞后性,直接影响了对流行音乐演唱会这一审美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结合相关个案,对流行音乐会予以深入系统地探讨。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流行音乐概述。主要辨析流行音乐的概念,考察流行音乐的历史,并阐述研究流行音乐演唱会的视角和方法。首先,对流行音乐的概念进行辨析,指出“流行音乐”不等于“流行的音乐”或“通俗的音乐”,流行音乐较为贴切的称呼应该是“大众音乐”,并进一步论述了流行音乐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指出流行音乐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应该从美学与审美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来切入,对流行音乐进行审视。其次,考察了流行音乐的历史,并介绍了流行音乐的类型。
第二,流行音乐演唱会的构成。论述了流行音乐演唱会的三种类型:一般流行音乐演唱会、摇滚音乐演唱会、前卫音乐演唱会,并分别阐述了其所独具的审美特征。一般流行音乐会,从广义上说,是相对于严肃音乐会而言的;狭义上的一般流行音乐演唱会,是指摇滚音乐演唱会、前卫音乐演唱会的前身,是音乐广场最直接的继承者,同时也促进了摇滚音乐演唱会、前卫音乐演唱会的发展与革新。摇滚音乐会是当代流行音乐会的代表类型。其特征是:用吉他、钢琴、鼓、萨克斯等乐器伴奏,演唱者音调奋亢喧闹,其乐句简单而不重复,节奏富有强烈的动力感。前卫音乐演唱会,它可以说是通俗与严肃的杂交,有三种情形,一是以用传统管弦乐队演奏流行音乐为特征的流行音乐会,二是以用电声乐队演奏传统音乐为特征的流行音乐会,三是以用前两种混合的乐队演奏复合风格的音乐为特征的流行音乐会。混合实际上造成混杂的拼盘,从而显现了后现代的特征。
第三,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审美特征。主要从行为、形态、观念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审美特征。观念方面,流行音乐会和其他音乐会都有同等地表达主体情感的能力。在形态方面上,与其他音乐会相比,由于表现手法不同,流行音乐会的“音乐体积”要小于其他音乐会;而在行为方面,由于音乐行为参与者的量增大了,在这一方面要大于其他音乐会,但在“音乐总量”上,二者是相等的。这些最终使得流行音乐会有别于其他音乐种类,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第四,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分析论述了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审美价值取向,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平民性、反叛性、娱乐性、新潮意识”。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平民性”,主要是指其内容表现的是大众的情感和生活,形式较为朴实。“反叛性”是大众争取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抗争,也是大众长期受压抑和排挤的一种情感的宣泄。“娱乐性”既是取悦欣赏者的手段,又是流行音乐会赖以生存的条件。而“新潮意识”是指流行音乐会在表现手法和表现风格上所具有的前卫意识。总之,流行音乐演唱会的这些审美价值取向,是区别它与其它音乐会的重要的审美指标。
第五,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当代意义及其价值。流行音乐演唱会作为消费主义审美文化的典型文本,对其进行美学、文化学意义的解读与批评,是美学理论介入当下现实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有助于在美学与演出文化之间建立一种必要的张力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和帮助流行音乐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的学术意义在于: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流行音乐的本质,也有助于促进、引导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当下音乐演唱会领域审美元素的探索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自律性意义上的美学规范,有助于发挥当代美学的建构社会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