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炭/生物质混合燃料燃烧特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减少燃煤污染物的排放和提高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在工业和民用锅炉中掺烧生物质是一种适宜的解决方式。与常规燃煤相比,兰炭的固定碳含量、热值高,灰分、硫分低,燃烧过程污染物生成量较少,且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生物质作为燃料时来源丰富,年利用率却不足5%,具有热值低、灰熔点低、挥发分高,易于着火的特点。因此,将兰炭与生物质混合燃烧可以优势互补,改善燃料的燃烧特性,提高燃料品质,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具有潜在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采用多种兰炭和生物质原样按比例掺混制成混合燃料,研究其燃烧特性,污染物排放规律及灰熔融特性。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综合热分析仪,对3种兰炭(府谷兰炭、包头兰炭、大同兰炭)、2种生物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以及二者混合燃料的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炭的燃烧过程包含两个阶段,关键反应集中于燃烧后期的固定碳燃烧;生物质燃烧分为三个阶段,主要燃烧阶段为燃烧中期的挥发分析出燃烧;而混合燃料受兰炭和生物质的共同影响燃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由于兰炭掺混占比量大,主要燃烧阶段发生燃烧后期的固定碳燃烧阶段。生物质的着火温度比兰炭低195-259℃,各项特性指数也远高于兰炭,五种原样的燃烧性能从大到小依次是麦秆、玉米秆、府谷兰炭、大同兰炭和包头兰炭。将兰炭与生物质按一定比例掺混制得混合燃料。随着其中生物质占比的增大,燃烧特征温度降低,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增大。混合燃料的着火温度与秸秆的着火温度较为相近,改变掺混比例对其影响较小。玉米秆添加比在30%-40%之间时,混合燃料的着火特性指数是兰炭原样的1.1-1.7倍,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是原样的1.5-1.9倍,此时燃烧效果较好。而随着兰炭中掺混秸秆比例的不断增加,燃烧反应释热率变低,所以应该注意控制掺混比例,当玉米秆的掺混比例大约为30%时,燃料的综合燃烧性能最佳。助燃添加剂的研制目的在于节能降耗,在混合燃料中添加少量助燃剂可以改善燃料燃烧性能,加入3%的二氧化锰能够有效降低混合物的第一段活化能,使反应提前。(2)兰炭混合燃料污染物排放不明确,因此在固定床系统上对其燃烧的硫、氮氧化物排放进行研究。900℃时,兰炭原样硫析出量为0,麦秸和玉米秸秆固硫率分别为99.93%和95.21%。将兰炭和玉米秸秆按一定比例掺混后,在玉米秸秆较低比例时,未有硫析出,在当掺混比例达到6:4时,才有少量硫析出,但均高于玉米秸秆的固硫率,这说明在燃料中掺混20-30%的玉米秸秆时,混合燃料表现出较好的固硫效果。秸秆原样氮析出曲线均有两个峰,兰炭氮析出曲线为一个高峰和一个平缓阶段。五种原样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麦秆、大同兰炭、玉米秆、包头兰炭、府谷兰炭,氮析出率大小分别为0.07%、0.06%、0.05%、0.03%、0.0.07%。将兰炭和玉米秸秆按一定比例掺混后,混合燃料的固氮率介于两种原样之间,其中府谷兰炭掺混玉米秸秆的效果较好。混合燃料氮析出率均在0.04%附近,并未呈现比例变化关系,说明玉米秸秆和兰炭的掺混燃烧并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温度升高后,麦秆、玉米秆的硫析出比例显著增大,排放时间增长。大同兰炭开始有少量硫析出,府谷兰炭和包头兰炭仍无硫析出。此时,将之前选定的玉米秸秆和府谷兰炭进行混合后,无硫析出,说明府谷兰炭和玉米秸秆的掺混具备良好的自固硫特性。原样的NO析出曲线有向单一峰值过渡的趋势,混合物的曲线变为单一峰值,且析出率和析出时间均减小,且析出率总是低于0.02%,氮氧化物析出比例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减少趋向。(3)为研究混合燃料灰样在高温度的腐蚀问题,通过灰熔融测定仪对燃料进行了实验测定,并对其燃料灰样的成分进行计算分析。玉米秸秆的灰熔融温度低于兰炭,将府谷兰炭和玉米秆以不同掺混比例掺混后的燃料特征温度、曲线趋势相近,均处于两者之间,说明混合比例对灰熔点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混入助燃剂后,随着添加剂比例的不断增大,掺混燃料的灰熔点先下降后又升高,但是燃料的灰熔融性能仍有待提升。综上所述,兰炭掺混生物质秸秆混合燃料具有热值高、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的优势,为兰炭/生物质掺混制成混合燃料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尖扎为藏族六大姓氏中的董氏,在多麦有大十八后人及大十八玄孙之分。尖扎地处青海南部,黄河相隔,分东西两边,东邻循化,南接热贡,西接贵德,北接化隆及平安。尖扎西边有昂拉八庄、霍莫两部、坎布拉五部、噶普三族、贾乃部族等部落,很早以前,就有尖绒十八部落之称。吐蕃时期,多麦地区为汉藏之边境,据说吐蕃派往边境的军队之后裔,成为首个尖扎头人,统治尖绒十八部落。夏季,其治所在尖扎东边的尖扎滩;冬季,其治所在西边的
由于疾病、事故等原因,肢体残疾患者的人数在不断攀升,但智能假手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随着康复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ignal,sEMG)的智能假手控制系统受到广泛关注。该系统有助于前臂残缺患者恢复部分肢体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智能假手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构建了基于sEMG的在线手势识别与智能假手控制系统,主
本文旨在设计一款可远程传输数据的小型露点仪,本露点仪可做实验室教学器材使用,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对露点的测量。本文综述了露点仪和无线通信技术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在露点仪中的应用,发现目前露点仪普遍存在数据传输距离较近,仪器体积较大,造价较高,功耗较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远传露点仪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微控制器、结露检测模块、测温模块、测湿模块、显示模块和通信等模块,并通过硬件
夏季风影响过渡区是典型的生态系统过渡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有关该区域地表水热传输过程以及环境生态因子对能量分配的影响研究是该特殊区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选取夏季风影响过渡区中六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荒漠草地、玉米农田、半干旱草地、马铃薯农田及小麦农田,深入了解了夏季不同类型下垫面能量平衡和分配过程,分析了该区域Bowen比的日、季节以及年际变化,并从气候环境和生理生态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因子对不
当前信息时代环境下,作为信息载体的数据其规模不断扩大,在海量的文本数据描述中,蕴含了大量的地理命名实体名称。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从文本数据中获取领域目标信息的技术也逐渐成熟。自然语言是人类对于地理世界认知结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从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中获取地理实体信息是当前地理信息科学遇到的难题之一。地理命名实体在自然语言描述中一般是描述表达的主体中心,如同句子的主语一样,因此获取到文本中的
湟中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度地带的河湟谷地,气候多变,地质环境复杂,滑坡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容易形成危险斜坡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滑坡易发性空间预测是对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生概率进行预测,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历史滑坡灾害点数据,在分析湟中县滑坡灾害极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湟中县滑坡灾害的影响因子,确定了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大数据在地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数据来源广泛、结构复杂,具明显大数据特征,大数据方法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大数据相关技术,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对象,以GIS为平台,探讨了地质数据的获取、清洗、存储等问题,分析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因子的选择与分级,构建了基于地质大数据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以舟曲县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价。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系
认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对干旱地区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本文从评价方法出发,引入FAO推荐的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对生态足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改进。首先基于2008年的Landsat5和2013年、2016年的Lnadsat8遥感数据对民勤绿洲进行土地分类,得出各分类植被的面积,根据气象数据算出民勤绿洲参考作物腾发量ET0,采